![]() |
文本内容
《网络改变世界》说课稿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课是继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之后关于网络生活的专题。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新变革,而且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设置该课内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使用网络的现实困惑与真实疑虑,是与时代同步的教学内容。二、本课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网络,树立遵守网络规则的责任意识,理性利用互联网,做网络生活的主人。能力目标:辨析网络信息的真伪与美丑,提高媒介素养,善用网络带来的积极作用与正向价值。知识目标:知道网络丰富日常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懂得合理利用网络的要求。三、本课教学内容分析本框分为三个目。“网络丰富日常生活”阐述了网络在生活方面带给人们的惊喜改变,如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更加迅捷、人际交往不受时空限制以及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等。“网络推动社会进步”阐述了网络对社会经济、民主政治、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促进作用。“网络是把双刃剑”阐述了使用网络可能会受到不良影响,启发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在网络生活中尊重他人、保护自己。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学会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难点:对“网络弊端”的准确理解以及使用网络时的自控力与辨识力。五、学情分析当今时代的学生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他们天生与网络具有亲近感,从小伴随着网络长大,并能很快地学会使用网络解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的难题。八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未解的疑问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他们有可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跳到网络的“大海”里畅游并寻求“答案”,这种情况下,必要的信息识别能力与一定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关键。六、本课教学环节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从“争论”到“结论”的过程,通过呈现不同学生对网络的不同观点,逐步分析出网络带来的利与弊,在争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第一组争论点是:网络信息丰富海量VS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查找语文学科作业“中国诗词”,在网络上出现了海量信息和良莠不齐的信息。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同时提出问题:如何分辨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呢?第二组争论点是:网络交往无处不在VS网络交往人情变淡新闻中频频报道,一家老小过节聚餐,年轻人舍不得放下手机,老年人眼睁睁地看着饭菜,体会着“尴尬”。网络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样的?网络上的“点赞之交”与现实中的“至亲至爱”如何平衡?如何协调?第三组争论点是:网络生活便利快捷VS网络削减人际互动外卖、快递、网购行业的迅速兴起,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宅在家中,点点鼠标,心仪的物品就送上门;但是社会交往中原有的问好、打招呼、购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逐渐减少,甚至社会上的某些行业已经被取代……孰好孰坏,如何分辨?第四组争论点是:网络学习随时随地VS碎片学习缺乏深度网络让学习更轻松、更多元,足不出户就能通过网络收听或收看大洋彼岸的课程,进行电子书的阅读,等等,可是丰富的视觉刺激往往会削弱大脑原始的认知加工,使知识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不会进入到核心区进行深度思考。结果往往是“我知道,可是我依旧不明白”。网络学习是好是坏呢?当然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争锋。在争论的过程中,唯一的、固定的理念很难短时间内形成,学生正确的观点生成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渐进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思辨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最后,引导学生逐渐达成一种共识:网络利弊共存,理智自控善用。七、教学特色本课内容将教材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与筛选。其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创设争辩情境激发观点交锋第二,课内联系课外知识回归生活第三,讨论生成观点态度引导行为第一,创设争辩情境激发观点交锋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逐渐达成共识。第二,课内联系课外知识回归生活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经历或熟悉的情境和素材,学生有亲近感,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三,讨论生成观点态度引导行为绝对化的理解、片面的理解都会限制思维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引导行为让学生相互启发,彼此交流,互动中生成观点不是强求接受,而是辨析、理解、认同
[ 下载地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