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物理 > 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物理12.1杠杆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2.1杠杆课题:杠杆第1课时(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1.知识与技能能认识杠杆能作出杠杆的力臂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通过探究,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作出杠杆的力臂难点: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模式(或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创新四、教学过程(应有教学过程的一般环节,如预习检测、复习训练、目标揭示、内容新授、教学小结、作业布置等,并且必须有内容设计、训练设计、方法设计、板书设计。)教师个人修改意见引入新课: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引起学习杠杆的兴趣。然后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如撬棒、跷跷板、抽水机等。抽象出杠杆的特征,使学生对杠杆有初步的认识。内容新授:点到线的距离,学生在数学课中已学过,而后讲力臂概念,但很多学生尽管能正确说出定义而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把支点到动力或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作为力臂。对上述易犯的错误,需在后续的学习和练习中多次强调和纠正,才能解决。这样的示意图,有利于抽象出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明确杠杆的特征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在黑板上画出撬棒撬石头的图,结合图讲述什么是杠杆的支点;找出作用在撬棒上的动力(人的作用力)和动力作用点,阻力(石头的压力)和阻力作用点;再讲述什么是力臂和怎样确定力臂。熟悉杠杆的五要素:支点(O);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阻力臂(l2)明确:⑴动力、阻力会使杠杆分别绕不同的方向转动⑵力的作用线指:通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上的一条直线⑶力臂: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⑷让学生正确认识顺时针转动与逆时针转动然后引导学生共同寻找课本图12.4-4乙和丙中的动力、动力作用点、阻力、阻力作用点和支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在利用课本图13-4的三个例子抽象杠杆特征时,对图中每个例子画出杠杆示意图,即用一条直线、折线或曲线代表杠杆实物,用一个点(或一个小三角形的顶点)代表转动轴。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猜想,按照课本提示,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应向学生介绍清楚,实验中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是人为规定的,可按课本图12.4-5规定的进行。引导:用力开门时,所需动力的大小与作用的位置有关,作用点改变对应的力臂一般要改变,所需力的大小与力臂有关。通过推门比赛(一个大力士在离门轴很近的地方推门,而一个力气较小的人在门把附近往相反方向推门,让学生判断谁将获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力士会推不过力气较小的人呢?讨论:⑴什么叫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缓慢转动)⑵当在杠杆两端挂钩码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力的方向如何?⑶如何知道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的力臂,杠杆静止时有何具体要求?⑷如何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如何?学生实验并填表后讨论:实验次数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123说明:为使数据处理方便可由所挂钩码的个数和所挂位置对应的单位格数填入对应的表格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可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得出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这一结论,解释“为什么大力士会推不过力气较小的人”;解决“怎样才能用更小的力撬起大石头”的问题。教学小结:让学生归纳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哪些地方应特别注意。作业布置:导学手册五、教后感学生在画力臂时,往往把力臂标错,对画剪刀等杠杆的阻力时把方向弄反了.

 

人教版物理12.1杠杆教学设计
上一篇:《杠杆》示范课教学设计    下一篇: 初中八年级物理杠杆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