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4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运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脉络。2.品味语言,感受牧羊人的精神魅力。3.领会写作手法,尝试探究多元主题。【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我搜集的资料(课文和作者)(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和字形)2.边读边悟(1)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课文中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的“奇迹”指什么?(4)读完全文,我的阅读感受是:3.学贵有疑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法国东南部有这么一个地方,这儿满目青翠,树木成行,微风飘香,绿波荡漾,呈现一片生命的绿意,这个美丽的地方名叫普罗旺斯。但是,这里曾经人烟稀少,满目荒凉。是什么让这个地方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普罗旺斯,去认识一个人,去聆听一个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用文中一两个词语,说一说你对牧羊人的最初印象。说一说,这是一个的牧羊人。默读要求同学们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预设:学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比如:无私、慷慨、难得的好人、忠厚、不张扬等等。(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小结: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们初识了这位牧羊人,老师总觉得这个人物在我们心中还是雾里看花、朦朦胧胧。作者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他做了什么事呢?接下来,我们就同作者一起仔细观察牧羊人植树的过程。三、品读课文,对话文本(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做旁批,想一想:在植树的过程中体现了牧羊人什么精神品质?(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看看和别人圈点勾画的地方是否一致,精神的提炼有什么不同。(三)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回答在植树的过程中体现了牧羊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老师点拨、归纳。预设:无私。从“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下去。”(教师板书“无私”,下同)毅力。第七自然段描写挑橡子的经过。(明确动词写出了牧羊人的认真仔细,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虔诚和期待)耐心。挑橡子的耐心,做事的耐心。决心。“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聪明。“他把白桦树种在谷底”,不同的树种按不同的环境种植。有善心。羊吃树,为了种树,他放弃了牧羊。毅力。“爬”“停”“戳”“放”“盖”一系列的动作写出了动作的娴熟,植树的艰辛。(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细心的挑选,艰辛的种植,可是种子又有多少成活的呢?(10%的成活率)精心的挑选,艰辛的种植,细心的呵护,十分之一的成活率,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呢?(坚持)坚持了几年?(35年)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在书上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文中还隐藏了这样一组数字:每天100颗,一年365天,35年,一共多少颗种子被选出种下。35年,127万多次的精心挑选,127万多次的轻柔种植,凭借他一己之力完成,这是一种什么坚持?这便是行动上的坚持。(五)修改文字,找出不同,揣摩暗含心理变化。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用句号而不用感叹号呢?(明确与他沉默寡言的性格有关)“没有人是一个孤岛,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在他平静的叙述下隐藏着什么呢?请在括号内填上表示牧羊人神态、心情的词语,揣摩当时牧羊人的情感变化。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总结。明确:牧羊人平静外表下也有内心的百转千回,波澜起伏。每一颗种子都牵动着他的心,在失望的潮水一次次拍打心岸的时候,他依然坚如磐石,不改初心,这就是一种信念上的坚持。四、跳读课文,感受变化(一)日复一日的行动,坚如磐石的信念,他坚守的这块土地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默读课文16—21段,找出几句最能表现画面特点的句子,将它们连缀起来。(二)曾经的荒漠,而现在绿树成荫,充满了活力,男女生分读不同的部分。(三)想一想描写环境的巨大变化,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吗?学生思考讨论。预设:(对比突出了环境变化之大,侧面烘托牧羊人贡献之大。所以作者说他创造了最了不起的奇迹,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五、合作探究,分析人物(一)我们从人物的动作、细节、和补充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看到了牧羊人身上的坚持、无私、毅力。全篇对他充满了溢美之词,让我们来一睹他的真面容。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牧羊人外貌描写的句子。2.教师指定学生回答3.通过这两处外貌描写,你脑海中有没有一个清晰的牧羊人的样貌?(没有)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我们可以借助课本的第73页的插图,能看清他的面貌吗。4.无论是在文中,还是在图中,他只有瘦弱挺拔背影、干净整洁的外形,作者笔下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清晰的外貌描写,甚至文中连一句直接的语言描写也没有。作者将人物模糊化处理了,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什么?(二)学生思考、讨论:模糊化处理人物形象的目的?1.全班讨论2.教师指名回答3.教师归纳、点拨:预设:(1)模糊化处理人物形象,给读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4
上一篇: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23    下一篇: 植树的牧羊人教案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