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2课时)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依据书下注释及小组合作理解课文,积累文言词句。2.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简明的语言准确总结寓意。教学难点:能进行个性化解读,分享自己的理解。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感受,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3.在课文解读时激发学生多向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素材“邯郸学步”“刻舟求剑”“东郭先生和狼”“狐假虎威”。导语:这些中国的寓言故事与外国的寓言有哪些异同呢?今天,我们再读两篇,比较一下。【设计意图】用学生熟知的、与课本内容有联系的典故导入,引发学生思考。(二)感知学习教师布置自读课前预习及书下注释,设计相关问题:1.介绍你所了解的《吕氏春秋》和《列子》。2.朗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依据书下注释理解内容,小组内互相补充。教师抽查重点词句解释。(1)重点词: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国人道之(讲述)。C.身亡所寄(无,没有)。D.奈何忧崩坠乎(为何,为什么)。E.只使坠(纵使,即使)。(2)重点句式:奈地坏何(“奈……何”,拿……怎么办)【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指导学生根据书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三)内容探究小组内排演故事,班级内展示。关注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人物的展示。《穿井得一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国人误传成什么?事情真相是什么?概括本组总结的寓意。《杞人忧天》:杞人忧什么?晓之者是如何开导他的?概括本组总结的寓意。【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排演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四)写法探究1.教师导语并设计问题:作者是如何创作这些有趣的寓言故事的呢?2.教师小结寓言的手法:通过对话描写反应人物内心,语言幽默风趣。【设计意图】讨论并总结寓言的写作手法。(五)活动学习教师布置围绕下列问题展开活动(根据课堂实际选择合适的活动)。1.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2.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设计意图】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实现能力迁移和情感内化。(六)小结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寓言的特点,同外国寓言一样,形式上都是借一个故事给人以启迪。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寓言侧重历史人物,结尾总是含蓄的,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七)布置作业:1.必做题:归纳本课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2.二选一:(1)老师布置了周日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游览陶然亭的任务,小明的妈妈担心没有成人陪伴会出危险。身为小组长的你如何说服她同意你们小组外出?(2)你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位好心人的解释?利用你学过的知识分析其解释是否合理。【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上一篇:《寓言四则》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下一篇: 《蚊子与狮子》课堂实录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