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消息二则知识点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消息二则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年),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是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写作背景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4月22日,毛泽东同志撰写了一则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949年4月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三、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区域(yù)溃退(kuì)锐不可当(dǎng)芜湖(wú)歼(jiān)灭要塞(sài)督战(dū)芜湖(wú)阻遏(è)管辖(xiá)2.解释下列词语。(1)溃退:失败而退却。(2)要塞:军事上的险要处,防御重地。(3)业已:已经。(4)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5)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3.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所以新闻,又叫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四、结构层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第一层:国民党军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第二层: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乘胜追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五、课文分析1.分别找出找出两则消息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答案:(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时电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题:从“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到篇末,具体记叙了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的战况。(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2.简要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的特点。答案: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3.简要分析两则消息的电头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4.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的语言特点。答案:“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6.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案: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

 

消息二则知识点
上一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复习知识点    下一篇: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试题5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