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三峡学习目标:1.借助课文页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2.能正确、顺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的奇丽风光。3.学习本文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教学板块:朗读—翻译—欣赏—品析—背诵预习要求: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文句的主要意思。3.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让我们见字知意,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郦道元)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请齐读(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理解文意。2.品析课文,欣赏美景。3.掌握方法,轻松背诵。4.培养感情,爱祖国山河(二)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1.学习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和《水经注》的材料,教师巡视;(师投影展示)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是为河流水道专著《水经》作的注释,它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2.提出课前学习中遇到的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交给老师。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以小字条的形式将问题记下交上来,然后到下一环节学生疏通文意的时候,再将问题交由大家讨论。(三)一读课文,正字音(出示大屏幕)师:一、三、五列的同学一起朗读从题目到“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四、六列的同学接读一直到课文的结尾要求:读要读得准,听要听得清,在别人读的时候,你要认真听,听出同学朗读中的错误,读完之后,帮他指出来(出示大屏幕)读准字音,我能行!阙处重岩叠嶂襄陵曦月御风沿溯素湍绝巘长啸属引涧飞漱(生齐读)(四)二读课文,准确停顿1.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批注,初步领略山水之美。2.请大家齐读课文。3.请两名学生分读课文之后重点指导学生准确把握以下语句的停顿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清/荣/峻/茂每至/晴初霜旦(五)三读课文,译《三峡》(出示大屏幕)三读课文,译《三峡》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小组共同解决疑问2、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增、调、留、换;信、达、雅。(生借助词典、课下注释和相关资料,翻译全文小组共同解决疑问,师适当指导)(师出示大屏幕)准确翻译,我能行!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沿溯阻绝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学生抢答,师生共同指导评价)(六)四读课文,知三峡(师出示大屏幕)了解地貌,我能行!(男女生按要求齐读课文)(师出示大屏幕)四读课文,知三峡山——怎样的山夏水——有什么特征春冬——景色如何秋景——给你什么感觉(指生回答与齐回答相结合)(七)五读课文,深入研三峡1、师播放关于三峡的图片,学生为图片配上文中的语言,然后归结课文抒发的思想感情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三峡的美,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这样安排是否合理?请说说你的看法。(屏幕出示问题,生讨论后,指生回答)(八)六读课文,品语言(师投影显示)赏析角度:修辞、色彩、观察角度、准确精炼的语言等赏析格式: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美读原句),它好在(说出句子的妙处)(生自读课文,在书上批注自己的理解和赏析,然后指生回答)(九)熟读成诵,记三峡(大屏幕显示)熟读成诵,记三峡背诵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师生共同理清课文层次,接着生自由背诵,然后师出示图片,生抢背)(十)课堂拓展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说说它和本文的联系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的第一段则和诗中“万重山”相应。2.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三峡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十一)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领略了三峡的秀美风光,品味了诗人精美的语言,这趟三峡之旅,大家感觉如何?(“爽”!)读山,读水,读你千遍万遍也不厌倦!三峡风光无限好,留待大家明日游!板书设计:山山高岭连,两岸狭窄——高峻美夏季水势浩大、凶猛湍急——奔放美水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清幽美

 

第10课《三峡》教学设计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学设计16    下一篇: 第10课《三峡》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