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达到熟读成诵。2.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3.感受语言之美,学习寓情于景的手法。4.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高雅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的情感。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2.赏析骈文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教学创意:以读代讲通“文意”,自主学习明“文技”;熟练背诵蕴“文气”,合作探究悟“文趣”。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本单元我们跟随郦道元欣赏了三峡的迤逦风光,在陶弘景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山川之美,与大文豪苏轼,享受了月夜的空明澄澈,今天让我们再回到1500年前,同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走进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奇山异水,去体察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板书课题)二、课前准备,检查预习,识记生字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三、以读代讲通“文意”1.朗读课文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老师可做朗读指导与示范。2.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积累常用实词:俱:全,都。许:余。绝:极顶。湍,急流。甚,胜过,超过。激:冲击,冲刷。犹:犹如,如同。(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弄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感知文意,感受音韵美。疏通文意不再逐字解释,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读顺,对于疑难问题,老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做知识总结积累。)四、自主学习明“文技”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思考: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异水”和“奇山”(分写)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3.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之美的?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千丈见底水之(清)(异)水猛浪若奔水之(急)负势轩邈山之(形)(奇)山泉鸟蝉猿山之(音)横柯疏条山之(色)提问:为何先写水再写山?明确:由近到远,此刻作者是坐在船上欣赏富春江的景色。提问: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尝试用如下句式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水啊,你看____________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山啊,你看____________用文中的句子先填空,例如: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极端神剑,猛浪若奔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看似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提问:文章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起来发言。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强调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五、熟练背诵蕴“文气”再读课文,力争把它背下来。这篇文章是一篇骈文体,在语句上讲究骈偶和四六,要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这样的音乐美感。出示课件:/学生根据课件上的提示齐背课文。(设计意图:通过当堂背诵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也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六、合作探究悟“文趣”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出示课件: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补充:吴均生活

 

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与朱元思书》教案    下一篇: 第12课《与朱元思书》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