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重点)2.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重点)3.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作者情感。(难点)【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一)导入新课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二)介绍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三)朗读指导分两步:把握诗歌节奏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把握诗歌感情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四)整体感悟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讨论、明确: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讨论、明确:“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五)研读与赏析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来的。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明确: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4.那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6.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如春潮、浅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钱塘湖早春的喜爱之情。(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歌。2.完成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第13课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上一篇:第13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