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渡荆门送别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理解诗歌内容。2、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一、预习导学(一)阅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喜游名山大川,二十六岁出蜀,游踪遍四方。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诗仙)杜(诗圣)”,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写作背景:李白年轻时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朝气蓬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朗读课文,结合资料及词典,解释下列词语。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3、熟读全诗,借助翻译书理解句意,把你理解的句意写在诗句的右面,掌握诗歌大意。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课堂研讨,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1、这是一首送别诗,谁在送作者?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赏析“随”、“入”的妙处。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三、巩固训练: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江入大荒流()仍怜故乡水()2、这首诗一共四联,首联交代了,颔联和颈联写出了沿途看到的景色。尾联抒发了。3、诗歌交代了远渡地点和此行目的的句子是:,。用拟人手法表达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写出了诗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所看到的壮阔景色,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从俯仰两个视觉角度描写长江奇丽景色的诗句是:,。四、中考链接。《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赏析《渡荆门送别》有误的一项是(D)A.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B.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C.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D.“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由之前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亲朋好友都来欢送我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3、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解。“随”字将地形地势的变化真切的表现出来,化静为动,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4、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这两句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壮丽的景色。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事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5、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这两句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第二字练得好。“随”字,以动衬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导学案)
上一篇: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下一篇: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