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习题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愚公移山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万仞(rèn)豫南(yù)箕畚(fèn)B.魁父(kuí)以厝(cuò)叩石(kòu)C.始龀(chèn)朔东(sù)雍南(yōng)D.孀妻(shuāng)冀州(jì)穷匮(guì)2.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D.曾益其所不能。4.下列加粗字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B.甚矣,汝之不惠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D.一厝朔东5.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3)帝感其诚。(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6.下列对课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助之”、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7.按要求填空。(用原文回答)(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2).文中写运土石的路程遥远,从侧面表现移山过程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3).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8.班级开展“走进愚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对愚公的“开路”精神做一个概括。(2).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个人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根据争论回答问题。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没有经济效益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利于发展。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挖山。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①甲、乙、丙、丁四个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②你站在争论的哪一方?理由是什么?请简要阐述。9.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大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赋(节选)丘鸿渐世人使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喝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注】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困难。(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曾不若孀妻弱子曾不能损魁父之丘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求之下流,固颠D.河曲智叟亡以应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惩山北之塞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虽我之死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3)《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愚公似愚智而,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B.遗男“助之”与智叟“

 

愚公移山习题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练习题    下一篇: 愚公移山练习三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