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教案17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愚公移山【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2.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教学重难点】1.了解列子及相关文学常识。(重难点)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的能力。(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2.教师点拨。(1)一词多义且:a.年且九十(将近)b.且焉置土石(况且)(2)特殊句式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提问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提问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提问3: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提问4: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目标导学三:比较探究,理解内涵提问5: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板书设计】愚公移山对比愚公目光远大坚持不懈定能克服困难智叟——目光短浅【第二课时】【教学目标】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的对比、衬托手法。(重难点)2.分析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难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深入研究课文。(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合作探究,分析内容提问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提问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目标导学二:辨析寓言,明确主旨提问3: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板书设计】不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年且九十——年龄之高。叩石垦壤,箕畚——工具之简陋。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

 

愚公移山教案17
上一篇:愚公移山教案16    下一篇: 愚公移山教案20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