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学案八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题《愚公移山》课时2教学目标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教学重点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学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二、自主探究展示下列习题,学生快速作答。1.下列加点字在课文中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高万仞(rèn)冀州(jì)惩山北(chéng)山北之塞(sāi)B出入之迂(yū)曾不能(céng)荷担者(hè)魁父(kuí)C.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g)始龀(chèn)智叟(sǒu)D.穷匮(kuì)亡以应(wú)一厝朔东(cuò)叩石垦壤(kòu)2.解释加点的词。①投诸渤海之尾()且焉置土石()诸将皆失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寒暑易节()曾不若孀妻弱子()天下事有难易乎()3.翻译下列句子。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五星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①甚矣,汝之不惠。三、知识导学(一)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学生分角色朗读。3.学生齐读。(二)、讨论问题。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五、课文小结。四、基础训练2、给下列字注音:龀()匮()厝()孀()箕畚()()3、解释句中的字⑴杂然相许(许:赞同)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运)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⑷帝感其诚(感:被感动)⑸而山不加增(加:更)⑹聚室而谋日(聚室:把全家人聚在一起)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指通豫南,达于汉阴。()通(),意思是()。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思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思是()。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⑴且焉置土石?()⑵如太行、王屋何?()⑶何苦而不平?()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

 

愚公移山学案八
上一篇:《愚公移山》学案及答案    下一篇: 愚公移山导学案七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