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4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周亚夫军细柳学习目标:1.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重点: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难点:了解课文大意。课前预习助读资料1.作者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祖先世为史官,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十岁随父至长安,受学于儒学大师董仲舒和孔安国。二十岁南游江淮,以后任职郎中、太史令时,又曾游历各地,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前108年,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二岁主持制定“太初历”,完成改革历法工作之后,着手写作《史记》。2.背景透视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本文就/是汉文帝劳军的纪实。3.作品介绍《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七十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预/习导学一、积累整合1.通假字。(1)军士吏被甲(“”同“”,)(2)改容式车(“”同“”,)2.一词多义。(1)军周亚夫军细柳(动词,)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上自劳军(名词,)使使人称谢(动词,)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诏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不闻天子之诏(名词,)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称善者久之(助词/,)3.词类活用。(1)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2)介胄之士不拜(名词用作动词,)(3)改容式车(名词用作动词,)4.古今异义。(1)持节诏将军(古义:;今义:物体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2)居无何古义:;今义:居住)(3)请以军礼见(古义:;今义: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今义:墙壁)5.重点实词。(1)军细柳,以备胡()(2)上自劳军()(3)军中闻将军令()(4)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5)天子先驱至()(6)介胄之士不拜()二、思考领悟6.把文章分为三层,并概括各层大意。课堂探究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请谈一谈周亚夫是怎样的一个人。2..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3.“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一句中,你认为“惊”字包含了几个意思?4.本文对周亚夫人物形象的刻画,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课后练习结合社/会现实,说说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参考答案1.(1)被披穿着(2)式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2.(1)驻军、驻扎/军营军队(2)令、派/使者(3)召见/皇帝发布的命令/(4)到、往/补充音节,/不译3.(1)驻军、驻扎(2)披甲戴盔(3)同“轼”,扶轼4.(1)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2)经过,表示相隔一段时间(3)请允许(4)营垒5.(1)防备(2)慰问(3)听从(4)规定(5)先行引导的人员(6)将领6.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军细柳:以备胡”。简要交代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第二部分从“上自劳军”到“成礼而去”,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第三部分从“既出军门”到结尾,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赞叹周亚夫治军严格。课堂探究1.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明、忠于职守、坚守岗位、刚正不阿、威仪的将军形/象。2.①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②军中不得驱驰,③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3.一个“惊”字,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到家,有损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恼怒。可见含义之丰富。4.了解本文对人物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学会运用这些写作方法。

 

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4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    下一篇: 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导学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