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春望【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2、品味诗歌的"美点"。【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比作一道山脉,其中有两座最高的山峰:唐诗和宋词,唐朝诗坛群星璀璨,其中有两颗最为耀眼,一颗是李白,一颗是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风飘逸豪迈,人称“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后人称之“诗圣”,其诗称为“诗史”,他的诗如一面面镜子,映照出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首《春望》,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二、学习《春望》(一)简介作者杜甫。(课件显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二)教师补充:介绍杜甫的四个创作时期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代表作:《望岳》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等。3、陷贼(安史之乱)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代表作:“三吏”、“三别”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代表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创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一年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五)结合注释理解全诗:(课件显示)国:国都。城:这里指长安深:草木茂盛。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书:信。抵:值。搔:抓。短:少。浑:简直。(六)课文分析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写“春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杂草丛生之景,令人满目萧然,为全诗渲染了悲凉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感伤时局,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颈联写诗人因战争,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七)思考,讨论:1、

 

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学设计
上一篇:第25课《春望》教学设计    下一篇: 第25课《诗词五首—赤壁》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