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诗词五首》导学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不同的韵律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学习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学习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课时安排第一课时《饮酒》(其五)、《春望》第二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学习过程第一课时《饮酒》(其五)一、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二、赏析诗歌1.划出节奏,朗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小组讨论,通译全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分析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三、问题探究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尘世,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2.理解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4.理解最后两句诗。5.本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8.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四、指导背诵五、课堂练习1.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生活的诗句是: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诗句是: 3.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哲理的诗句是: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在唐朝,有一位诗人,他关心民众,眷念亲人,他就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用心去感受他的那份济世情怀。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2.创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冬,杜甫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今陕西富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职微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三、合作探究1.抵搔浑溅簪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国破感时恨别抵搔3.本诗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4.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5.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品味诗句,描绘画面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五、探究质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六、拓展比较诗人在《春望》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做比较。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讨论并说出诗歌大意。2.思考下列问题。(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第二课时《雁门太守行》一、激趣导入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

 

《诗词五首》导学案
上一篇:25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下一篇: 《雁门太守行》讲学稿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