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乡愁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作品;2、诵读诗歌,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3、体会诗歌的形式美;4、学会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感悟;初步尝试诗歌创作,感受创作的乐趣。重难点:1、诵读诗歌,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重、难点);2、体会诗歌的形式美;(难点)教学设想:在诵读中感悟,在合作中赏析教具: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激情入境:李白的《静夜思》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集中表达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寄情明月,这轮皎洁的明月不知寄托着古今多少诗人的乡愁。思乡是诗歌永恒的主题,1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子夜吴歌》)2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友》3从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刘禹锡《西塞山怀古》)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5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看他是怎样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二、简介作者(看屏幕)师抓要点介绍,感染学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诗人。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让学生听配乐朗读2,生伴乐反复诵读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的节奏与语速,并引导学生谈感悟到的诗中的感情及感情基调;最后,播放四节诗的画面,学生看画面在心里默默吟诵,深切感受诗中的意象与情感。四、合作讨论,品味赏析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2.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3.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4.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5.《乡愁》这首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体现在哪里呢?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错落,体现自由诗的特点。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与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五拓展延伸,欣赏诗歌:1.下面是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根据分析现代诗的方法,学习这首诗,并说说两者之间的同异。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相同点: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不同点:余秋雨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慕容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秋雨诗的思想深度比席慕容诗要广和深;余秋雨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慕容诗相对细腻和缠绵。2.下面是现代诗人李广田的《乡愁》,阅读后,按要求答题。乡愁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相隔。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边的小池塘,萧民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这首诗中,作者是因为什么而触动了思乡的情思?作者在诗中描述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这首诗与两位台湾诗人的《乡愁》在表达情感及构思上有何不同?你认为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六.请课后欣赏这首诗,并指出与《乡愁》的异同。醉汉(台湾)非马把短短的巷子左一脚十年走成右一脚十年一条曲折母亲啊回荡的我正努力向您万里愁肠走来

 

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上一篇:《乡愁》教案(表格式)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