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范进中举》课堂导入五则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其一)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会平步青云。科举制度使读书人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利禄。孔乙己一生热衷功名,但他没有考中,而又好喝懒做,迂腐可笑,以致穷困不堪,被人们当作笑料,最后因偷书而遭毒打,孤零零地死去,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乃至封建制度的罪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位读书人,虽也经历坎坷,从20岁起就屡试不第,但到了54岁终于考中了举人,并且一举改变了窘迫的处境。这是不是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好处呢?(其二)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和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范进中举》(板书),都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但两篇作品的主人公的性格有很大差异,他们的结局也迥然不同,并且作品各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从思想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将两篇作品作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其三)有位老师上课前先板书如下一副对联:"昔日饥荒,柴米无依靠,来到十字街头,借不得赊不得,许多内亲外戚,谁肯雪中送炭;今科侥幸,衣禄有指望,夺得五经魁首,姓亦扬名亦扬,无论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上课伊始,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此联,然后问学生,这副对联主要写了什么?(学生情绪激昂,议论纷纷)一学生说:写的是旧社会科举制度下,读书人一悲一喜的命运。老师接着说:说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举制度下的"幸运儿"——《范进中举》。(板书课题)看看本文是怎样通过范进未中举前和中举后人们对他迥然不同的态度,以及前后生活的不同变化来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罪恶的。(其四)湖北袁丹锐老师用编演课本剧的办法导入:先把《范进中举》改编成一幕课本剧。上课前两天,教师秘密物色的几个"戏子"在课外活动时排练两次,然后选中一部分同学,指导他们,自创自改剧本,自筹道具。结果把范进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酸儒形象,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张乡绅攀附上司、结交新贵的"变色龙"形象,都活灵活现的"演"出来,博得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用课本剧导入,大约只用了8分钟时间,在学生高涨的学习激情中,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五)贵州龙怀江老师是这样导入的:给学生出示事先板书好的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学生读对联,兴趣陡增。他们对对联描绘的人情世态,感叹不已。接着给学生作简要的提示和分析:这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位举人有感于他中举前后冷暖的人情、炎凉的世态而写的对联。这种人情世态,在封建社会并不是绝无仅有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把这种丑恶的人情世态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不信,我们就来读一读。(其五)江苏孙秋云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在刚学过的《孔乙己》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生追求功名却最终连个秀才也未考中的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揭示了他的悲剧命运。现在老师为孔乙己重新安排命运:孔乙己矢志不渝,终于在花甲之年意外中举。请大家展开想象,热衷于功名的孔乙己得到这个消息会怎样?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及时引导:同学们的想象都很丰富,也很在理,那么这样的人物形象在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笔下是如何刻画的呢?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范进中举》一文。(板书课题)

 

《范进中举》课堂导入五则
上一篇:《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下一篇: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方略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