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1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选择题1.独具吋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下表所列词汇中“重文轻武、交子”对应的朝代是()时期词汇秦朝半两钱、小篆重文轻武、交子淸朝军机处、京剧A.唐朝B.北宋C.元朝D.明朝2.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3.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是“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社会变化。”其谜底应是()A.秦汉时期特征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征C.隋唐时期特征D.宋元时期特征4.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5.北宋东京,“酒店多点灯烛沽卖,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直至天明”。据此可知,当时()A.乡村文化繁荣B.夜市已经出现C.海外贸易活跃D.交子开始使用6.有学者认为:“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交子的出现B.热闹的瓦子C.景德镇的兴起D.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7.“市井经纪之……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义复开张。如要闲去处,通晓不绝……”。这一现象()A.发生在唐朝前期B.出现于北宋都城东京C.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D.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8.宋代城市商业繁荣,在“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最能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庆祝的节日就是今天的()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春节10.《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现象说明了宋代()A.经济重心的南移B.达官贵人的需要C.城市商业的繁荣D.海外贸易的兴盛11.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12.宋朝为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满足大众享乐消费的娱乐兼营商业场所是()A.瓦子B.早市C.夜市D.草市13.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又称“瓦子”,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发展B.唐民族关系和谐C.宋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14.《东京梦华录卷五民俗》记载:“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这说明当时()A.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B.服饰受少数民族的影响C.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D.穿戴可辨认出从事行业15.词风委婉、细腻、清秀的宋代女词人是()A.李白B.苏轼C.李清照D.辛弃疾16.有人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三苏指老苏、大苏、小苏。其中老苏是()A.苏轼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13
上一篇: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测试题15    下一篇: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1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