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 道德与法治全册复习提纲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第一单元  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  踏上强国之路
1. 近代以来中国实现飞跃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 (中国共产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怎样实现从站起来、需起来列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3)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 中国共产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3. 我国是怎样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 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5. 改革开放的地位是怎样的?
  (1)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3)中国的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 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7. 改革开放让中国膝飞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1)40多年来,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人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一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8.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9.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10. 为什么要将改革进行到底? (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1)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11. 怎样将改革进行到底?
  (1)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痫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2)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
12.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3. 为什么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不仅要看经济发展状况,而且要看发展成果
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只有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
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
面进步。
14. 老和政府如何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1)发展思: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
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近入全面小康社会,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重大举: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
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
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1. 生活处处有创新的表观和影响是什么?
(1):别出心裁的点子,突发奇想的灵感,独具匠心的构思等。
  (2):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 为什么说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1)创新不只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发明,还可以是对已有成果的改进和完善。
(2)创新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3)创新不只是灵光乍现的顿悟,更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
(4)创新是个人的创意行为,也是团队、集体的创造活动。
3. 创新对我们个人的作用是什么?
(1)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2)创新点燃激情,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活力。
(3)创新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让我们勇敢面对挑战,激发潜能,
超越自我。
4. 如何理解“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
(1)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
(2)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
(3)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5. 创新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什么?
创新让生活更美好。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6. 我国为什么需要创新发展?
  (1) (历史角度)回顾人类历史,创新始终贯穿其间。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时代角度)时代发展呼唤创新。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国家角度)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现实角度)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7. 怎样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8.改革创新是怎样推动中国走向国强民富的?
  (1)改革在不断创新中提升发展品质,创新通过改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9. 我国的创新成就与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1):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挑战:从整体上看,我国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
10. 我们应该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角度)
  (1)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利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11.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国教育事业获得巨大发展:①教育改革全面推进;②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③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④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13. 我国为什么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可以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14. 为什么要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
  (2)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不是别人赐予的,企业不能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必须自强奋斗、敢于突破。
15. 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
(2)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批判精神。
(3)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4)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世情怀。
16. 创新的时代应如何对待知识产权?
(1)创新的时代,既要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2)当知识产权受到侵犯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17. 创新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2):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1. 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是怎样的?
(1)1840年以来的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压迫和外敌入侵的屈辱。抗击侵略、反对专制、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伸张人民权利,成为当时中国人民的最强心声。
  (2)俄国十月革命给追求民主进步、救亡图存的中国人带来新的希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以争取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始终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民主实现形式。
  (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人民民主的胜利。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各级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民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真正确立。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2. 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有何意义?
  
实践证明,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3.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4.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①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的意愿得到充分反映,人民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实现,人民的合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的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5.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有哪些?
   我国实行人民民主,既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又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6. 我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7.如何认识公民参与民主生活?
  (1)公民参与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公民依照法律法规,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现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公民参与民主生活,需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
  (3)随着人民民主实践的不断探索,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会愈加丰富,民主参与的直接性和有效性也将不断增强。
  (4)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8. 如何认识民主选举?
  (1):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2):民主选举的形式有多种,如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3):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民主选举都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同时,公民要积极、主动、理性地参与民主选举。
9. 如何认识民主决策?
  (1):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2):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名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3)有力保: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
10. 如何认识民主监督?
  (1)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2)意义: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止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11. 为什么要增强会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
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一个国家拥有什么素养的公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2. 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有哪些?
(1)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3)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4)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13. 怎样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白觉信仰?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  建设法治中国
1. 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
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
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
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 法治的要求是什么?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3. 实行良法、善治有什么意义?
(1)良法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发展的规律,维护公民
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子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
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是怎样的?(改革开放后的法治选程)
(1)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
(2)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积极推进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3)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中国法治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绘就了中国法治新
蓝图。
5.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1):社会因法治而进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和重要保障。
(2)总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具体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
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
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
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7. 政府有什么作用?
(1)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府管理。
(2)人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8. 政府的权力来源、宗旨和工作要求各是什么?
(1)权力来: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2)宗旨:为人民服务。
(3)工作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谋利益。
9. 什么是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内涵)
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
运行。
10. 依法行政的地位、要求和核心各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2):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
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3):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1. 怎样做到依法行政? (如何落实依法行政?)
(1):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12. 怎样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
  建设法治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
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从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3. 怎样做到厉行法治?
  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1):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
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各级党和政府及其工作人: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4)社会:需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14.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二者关系如何?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
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
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洽相得益彰。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1. 中华文化的内容及特点是什么?
(1):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2. 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
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 中华文化有什么重要性?
(1)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
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
神家园。
(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
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5. 文化自信的内涵、鉴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及做法是怎样的?
(1)文化自信的: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
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
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
的传承发展。
(3)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 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是怎样的?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
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
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7. 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内容是什么?
(1):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2):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
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已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
8. 青少年应该如何践行中华传统英德?
  (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2)倡导向上向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9. 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10.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品格是什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1. 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以及本质是什么?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12. 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人民身上有什么体现?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13.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表现及做法是什么?
  (1):①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②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③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2):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想,创造精彩人生。
14. 为什么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什么?
  (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6. 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1. 人口问题的影响有哪些?
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之一。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 我国的人口现状和特点是怎样的?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基本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3)新特:如总人口增速趋级、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3. 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
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
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
期坚持。
4.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什么?
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
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5.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1)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2016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
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6.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是什么?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
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7. 我国面临怎样的资源形势?原因是什么? 对我国发很有何影响?
(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
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2):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
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3)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
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
越来越小。
8.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是怎样的?
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由于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
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9. 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
  (1)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10.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11.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3)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4)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12.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较、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3. 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整持绿色富国、让人同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4)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14.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如果金山银山要以失去绿水青山为代价,那么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5. 如何认识美丽中国?
 
(1)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而且是留住乡愁、守望相助的生命家园。
  (2)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1.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特点。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政治制度是什么?形成了怎样的新型民族关系?
(1)基本原: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政治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 在我国,民族平等的内涵是什么?
(1)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
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2)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4.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在数千年的迁徙、贸易、婚嫁等交往中,孕育了团结友爱的宝
贵传统。
(3)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
压力,直面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4)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5. 为什么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民族地区为国
家建设作山了应有贡献。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
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6. 为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国家尖施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意义?
  (1)措施:①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③国家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2)意义:①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②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③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7. 如何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反对分裂,就要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尤其要坚决反对借民族和宗教之名搞暴力恐怖活动。
  (3)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安全。
8. 为什么要反对分烈?(反对分裂的原因)
  (1)分裂会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各族人民就会遭殃。
  (2)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9. 为什么要维护国家安全?
  (1)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2)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安全和发展环境复杂多变,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也处于从发展中大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
10.“一国两制”的含义(内涵)是什么?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是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项重要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一个国家”,是指中国是统一的国家,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两种制度”是指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11.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要求是什么?
   必须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 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的制度,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完善特别行政区与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坚决防范和遏制外部势力干预港澳事务和进行分裂、颠覆、渗透、破坏活动。
12. 如何认识“一国两制”实践取得的成功?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2)香港、澳门回归以来,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
13. 为什么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
族根本利益所在。
(2)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
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3)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
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
14.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1)基本方针最佳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2)政治基: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
坚决反对“台独”。
(3)中华文: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
一的认同。
(4):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进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打造两岸共同市场,
为发展增动力,为合作添活力,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
(5)交流沟:两岸同胞要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共同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课  中国人 中国梦
1.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2. 中华民族为实现最伟大的梦想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1)梦想贯通历史,中华儿女百年来前仆后继,进行了波澜壮阔的争取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艰苦探索,
重新焕发活力,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 两个百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
  (1)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 为什么要实现中国梦?
  (1)中国梦反映了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走向,指明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5. 中国梦的内涵是什么?
   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6. 实现伟大梦想的要求是什么?
   实现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凝心聚力、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
7.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征程上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1)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
(2)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
(3)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8.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什么?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断时代意味着什么?
(1)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
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
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
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0. 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擎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11. 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可以分两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1)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
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2. 如何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
国、全面从严治党。
(2)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4)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13. 什么是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国情,
凝结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14. 什么是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中华文明生生不息,中国精神薪火相传。
15. 什么是中国力量? 为什么?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梦想的
实现者。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16. 为什么说奋斗成就美丽人生?
(1)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美好梦想,
演绎自己的美丽人生。
(2)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
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17. 中国人的白信来源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
18. 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哪些表现?
(1)自信的中国人对国家有认同。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
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
(2)自信的中国人对文化有底气。一个自信的中国人,能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3)自信的中国人对发展有信心。一个自信的中国人,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间正道,坚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够引领中国发展,创造中国奇迹。
19. 如何做一名自信的中国人?
  (1)自信不是妄自尊大,也不是故步自封。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念的冲突,我们需要培育理性平和、不卑不亢、开放包容的心态。
  (2)自信的中国人既是梦想家又是实干家,既要胸怀理想又要求真务实,既要满怀激情又要锲而不舍。
  (3)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八课中国人 中国梦复习提纲    下一篇: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一单元关键知识点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