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七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练习16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同样,明清文学最为光彩夺目的是 ()A.词 B.小说 C.诗歌 D.戏剧2.在尚未普及电影和电视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拥有一本精美的连环画是很多孩子的梦想,很多人童年时就是通过连环画来阅读名著的。下列哪组连环画与其名称的搭配是错误的()/A.大闹天宫—《西游记》 B.三顾茅庐—《三国志通俗演义》/C.黛玉葬花—《西厢记》 D.武松打虎—《水浒传》3.《红楼梦》之所以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是因为 ()A.描写了700多位形形色色的人物B.描绘了贵族府邸大观园内的世俗生活C.展现了宝黛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D.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4.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这一时期成为昆曲传世之作的是 ()①汤显祖的《牡丹亭》②洪昇的《长生殿》③王实甫的《西厢记》④孔尚任的《桃花扇》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它吸取了其他剧种特点,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它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材料中的“它”是 ()A.唐诗 B.宋词 C.京剧 D.昆曲6.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7.图4中所示的剧种集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之大全。该剧种形成于()A.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8.清朝有部小说,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有人曾评价“不看这部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这部小说可能是()A.《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D.《红楼梦》9.文学艺术源于生活,曹雪芹结合亲身经历,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创作的作品是()A.《西游记》B.《红楼梦》C.《如梦令》D.《窦娥冤》10.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B.形成于乾隆年间C.形成中得到皇室的扶持D.经过不断创新,成为最主要的剧种11.明清时期,小说和戏剧深受人民喜爱,主要是因为()A.人民文化素质很高B.封建社会走向衰落C.内容反映现实生活D.题材高雅不落俗套12.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它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刷故事为主线,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它”指()A.《儒林外史》B.《聊斋志异》C.《红楼梦》D.《水浒传》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19世纪初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1)图(a)邮票反映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的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出自哪一部文学名著?作者是谁?这部文学名著的地位如何?(2)图(b)反映的是什么经典故事?它出自哪一部作品?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事情?(3)图(c)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什么?《西游记》是以什么事件为原型创作的?(4)《红楼梦》揭示了怎样的历史趋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1.B2.C3.D4.D5.C6.B7D8D9B10B11C12C13.(1)《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2)武松打虎。《水浒传》。宋代。(3)孙悟空。抒发了铲除邪恶势力的愿望。玄奘西行。(4)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练习16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同步练习14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测试题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