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部编历史九下复习提纲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第一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1.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 拉美地区掀起一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这场运动,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3. 印度民族大起义:导火线:土兵起义;领导人:章西女王
第二课   俄国的改革
 
1.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领导者:彼得大帝。
评价:通过彼得一世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2. 废除农奴制
原因:19世纪农奴制严重制约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领导者:亚历山大二世。
时间:1861年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内容:农奴成为自由人,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是通过赎买的方式取得。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影响: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课  美国内战 
  1. 西进运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
  2. 两种经济制度: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南方:奴隶制种植经济
  3. 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4. 原因:南北双方在奴隶制的废存问题上矛盾尖锐。
  5. 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6. 开始标志:1861年南方挑起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7. 转折点:1862年通过《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 文件的作用: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和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9. 结果: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的分裂。
  10. 性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11. 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2. 评价林肯: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美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与敬仰。

第四课  日本明治维新

  1. 原因:幕府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时间:1868年,明治天皇进行改革
  3. 改革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经济上: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1.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 影响(评价):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1.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两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前都出现了资本主义,但是都受到封建统治的阻碍;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第五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1. 开始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 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3. 开始的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4. 重大发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各国发明家发明了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站、电话、电车、电报等,世界进入“电气时代”。
5.  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配有汽油发动机的汽车
6. 1913年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7.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在军事和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8. 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9. 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10.  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第六课   工业化国家
  1. 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②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③法国和德国
  2. 城市化: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
  3.   社会问题:①社会矛盾激化;②环境污染。③贫富分化加剧

第七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 英国科学家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是它的三项成就《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3、 文学巨匠: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人间喜剧》《高老头》
4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英雄指的是:拿破仑
6、荷兰的梵高代表作有《夜间的咖啡馆》和《向日葵》

第八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一战前的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德国与英国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2、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地区
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5、目的:要求重新分割世界
6、开始标志: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7、为了自身的利益,意大利由同盟国投降协约国一方
8、主战场:欧洲;9、共三条战线,同时在两条战线作战的国家有:德国与奥匈帝国
9、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屠场)
10、结束标志:1918年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
11、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12、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1)俄国退出一战(2)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3)中国对同盟国宣战
13、影响:一战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九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十月革命:1917年11月,领导人:列宁;党派:布尔什维克党;地点:彼得格勒;结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影响: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第十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2:三巨头:劳合.乔治(英国)、克里孟梭(法国)、威尔逊(美国)
3、文件:《凡尔赛条约》
4、内容:(1)领土方面(2)军事方面(3)赔款方面(4)殖民地方面--最能体现会议的分赃性质
5、关于山东问题的规定: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引起了五四运动;(启示:弱国无外交)
6、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7、战后,帝国主义建立了在欧洲、西亚、非洲地区的新秩序。但这种新秩序是不会长久的。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年;2、原因:为了调节美国与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3、由美国主导会议;9个国家参加;4、签署文件:《九国公约》;
5、文件内容:(1)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2)门户开放;
6、影响:对日本: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对美国:为美国侵占中国提供了条件,实现了追求门户开放的目的;对中国: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7、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

第十一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原因:经济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2、时间:1921年
3、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特点: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5、影响: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6、苏联(1922--1991年)
二、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1、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
2、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影响:(1)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第十二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1、亚洲印度:1920年甘地领导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抗击英国殖民者。
2、非洲埃及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运动抗击英国
3、拉美墨西哥:1934年卡德纳斯改革,巩固 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十三课  罗斯福新新政

一、经济危机
1、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的存在
2、时间:1929--1933年
3、爆发地:美国
4、特点: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强。
二、罗斯福新政
1、原因: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2、时间:1933年
3、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5、特点:加强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指导。
6、内容:(1)整顿金融体系(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3)调整农业政策(4)推行“以工代赈”(5)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7、评价:(1)新政增强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十四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 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侵略埃塞俄比亚
  2. 德国:原因: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时间:1933年
建立的标志: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表现: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迫害犹太人;侵略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 日本:原因:为了摆脱经济危机。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中国策划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2. 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慕尼黑协定》

第十五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1、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二战进一步扩大。
3、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海军基地,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5、1942年1月,美、英、中、苏等26国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6、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大战转折点。
7、1943年7月,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8、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从此陷入了东西两面夹击。
  1.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内容:(1)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由美英苏分区占领;(2)战后成立联合国;(3)苏联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对日本作战。
10、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在波茨坦召开会议,内容(1)重申雅尔塔会议精神(2)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3)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11、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1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3、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14、二战的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1)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根本原因);(3)
世界各国军民英勇奋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2)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3)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

第十六课 冷战(1947-1991)

  1. 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 原因: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3. 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
  4. 开始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5. 表现:(1)在政治上:杜鲁门主义;(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3)军事上:1949年美国组建北约和1955年苏联组建华约;
  6. 德国分裂:1949年9月,把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英法美占领)和民主德国(苏联占领),标志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7. 冷战的影响:世界格局两极化形成
  8. 启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第十七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欧洲的联合
  1. 西欧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哪些:(1)西欧国家原有的工业基础;(2)马歇尔计划的援助(3)采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4)制定恰当 的经济发展政策;
  2. 表现:(1)20世纪50年代,各国工业生产已经恢复到甚至超过战前水平;(2)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 欧盟建立:原因:为了振兴经济,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煤钢共同体(1951年)——经济共同体(1958年)——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欧盟建立(1993年)。
影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过程;有利于西欧国际地位的提高;促进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发展。
  • 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 美国发展的表现:(1)五六十年代,经济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2)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速度缓慢;(3)九十年代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经济进一步发展。
  2. 日本崛起的原因:(1)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2)冷战后,美国扶持日本;(3)朝鲜战争爆发,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4)日本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5)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3. 结果: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 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有效的政策;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坚持对外开放的国策。
  •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 目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2. 开始: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3. 建立:二战后,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4. 发展:西方国家建立医疗、养老、住房、失业、教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5. 完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完善。
  6. 影响: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但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十八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挫折

  1. 推广: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国建立了“经互会”。还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 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苏联的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1)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2)在经济上也进行了改革;评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存在严重偏差。
2、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但效果不佳。
3、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在政治方面: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结果造成人们思想混乱。
  1. 东欧剧变:变指的是: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在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
1、原因: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2、影响:标志着冷战结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3、实质: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4、启示:改革要符合国情;警惕西方“和平演变”
的阴谋;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九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 、万隆会议
1、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 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
  2. 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3. 意义:(1)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位舞台;(3)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顼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 非洲年
1、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因此称“非洲年”。
2、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所有非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 拉美人民的斗争
1、1959年古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2、1999年巴拿马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二十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 、联合国
  1. 成立: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正式成立。
  2. 总部:美国纽约
  3. 地位: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4. 组成 :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联合国秘书处
  • 、经济全球化
  1.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 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
  3. 世界贸易组织(WTO):1995年1月1日成立,2001年,中国加入;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

第二十一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 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人口因素;环境问题。
  2. 世界格局的演变:(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两极格局;(3)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方向发展。(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
  3. 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标志着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4.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嬴。
5、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上一篇:部编版九下历史第22课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知识梳理    下一篇: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复习提纲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