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1——5课)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背景:①西班牙、葡萄牙的残酷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 ②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2.情况:①南美北部:玻利瓦尔 (南美的“解放者”)

  ②南美南部:圣马丁 (南美的“解放者”)

  3.意义: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统治,出现新兴独立的国家,极大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精神。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2.原因:英国殖民者残酷的统治和经济掠夺

  3.时间:1857—1859年(19世纪中期) 4.导火线:涂油子弹事件

  5.领导者:封建王公 6.英雄人物:章西女王

  7.主力:印度土兵

  8.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伊凡四世)

  2.背景: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工商业发展缓慢

  3.目的: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富国强兵

  4.内容: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化: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生活方式: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5.意义:通过改革,加强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或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

  1.原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3.时间: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5.意义: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是,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领土扩张(从东到西,东到大西洋,西到太平洋)

  1.根本原因: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美国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

  4.开始: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

  5.转折:1862年两部法律文献的颁布 《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意义: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局势。

  6.结束:1865年,北方胜利

  二.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三.意义: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评价林肯

  1. 领导了南北战争并取得的胜利,为维护祖国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改革背景

  1.内忧:幕府的封建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本原因)

  2.外患:西方列强的入侵(美最早),民族危机严重。

  二.倒幕运动(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

  1.1868年1月“王政复古”政变,结束了幕府的统治。

  2.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迁都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

  1.内容:①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军事: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③经济: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3.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背景: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二.开始: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三.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四.成就(表现)

  (一)电力的广泛使用

  1.英国:法拉第 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美国:爱迪生 白炽灯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3.电器:发电机、电焊、电钻、电车、电话、电报(通信)

  4.世界由此进入了“电气时代”

  (二)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

  1.内燃机 ①奥托:煤气内燃机②戴姆勒:汽油内燃机 ③狄塞尔:柴油内燃机(德国)

  2.交通工具 ①汽车 ⑴德国本茨 ⑵美国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

  ②飞机 1903年 美国 莱特兄弟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现代炸药: 瑞典 诺贝尔 1867 2.现代塑料: 美国 海厄特 1869(赛璐珞)

  3.人造纤维: 法国 夏尔多内(人造丝工业之父)1884

  五.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七.新能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但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2、妇女地位提高,但仍在许多方面没有取得和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

  3、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严重问题;人口过快增长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附: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注意对中国问题的处理)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因此不可能持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凡尔赛体系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2、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1)形成的原因:美苏在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2)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苏联在政治上成立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

  (3)两极格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形成:1955年华约的成立;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4)二战初期美国的企图及背景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

  3、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

  (1)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欲望及背景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中国在多极化趋势下的应对措施: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的努力 4、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下一篇: 九年级历史上下册知识点复习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