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 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5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法不可违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框重在疏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树立法治观念,约束自己,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这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青少年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他们往往对法律、犯罪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淡薄,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二)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教学重点】1.认识、区分三大违法行为。2.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教学难点】1.区分三大违法行为。2.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四、教学方法教法:先研后读,活动探究法等;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家庭困难的小勤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的铁卡子,结果被保安送到派出所。(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引发学生思考,体会不违法是行为的底线激发学生兴趣违法无小事自主预习比一比,谁找的快(让学生自主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什么?2、什么是违法行为?3、违法行为有哪三种?它们的含义是什么?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包含哪两种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的三个场景,探讨:(1)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2)如果违法,违反了什么法律,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3.小组探究活动:找出上述三种违法行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完成表格。课前发了导学案,给2分钟的时间给各个小组成员统一答案,挑选一个小组成员上台投映他们的答案,其它小组质疑或提问。教师提问,看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这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4.思考违法与犯罪是什么关系?哪一幅图片才是正确反映两者关系的图片。学生自己找出各个知识点的笔记。学生根据违法行为的概念以及违法行为的分类去判断这三个情景是什么行为。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学生独立完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判断出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自己归纳三种违法行为的区别和联系,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违法行为包括严重违法行为(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的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呢?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老师点评并补充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以及其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展示教材49页三个镜头,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情吗?观看视频《造谣凌晨3点有余震,发布者被行政拘留》。问有什么感悟?4.我们身边除了行政违法行为,还经常接触到哪些民事违法行为呢?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呢?四、实战演练,你来当法官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是行为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4、5盏,被公安机关处于200元罚款。行为3、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陈某艺术照展出。行为4、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是行为5、甲把乙打成了重伤,丧失了劳动能力。行为6、工商局没有依据查封你家开的公司。行为7、开车闯红灯。行为8、乱扔垃圾。行为9、抢劫他人财物。行为10、欠钱不还。行为11、打架斗殴。行为12、拾得别人的钱物不还。行为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谈看完视频后的感悟。学生小组讨论,完成表格。引导学生思考平时自以为只是犯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从此不能做出违法行为。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小结1.梳理知识点2.家庭作业:完成学评5.1感悟升华树立法治精神,坚定不违法的底线。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5
上一篇: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4    下一篇: 法不可违教案六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