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三峡》复习资料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释】①节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峡,瞿(qú)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当时南北分裂,此书记北方河流,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与作者实地考察的成果;涉及南方江河,则博采他人记述,精心选择,细致加工,融汇成文。②〔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空隙、缺口。④〔自非〕如果不是。⑤(亭午〕正午。⑥(夜分〕半夜。⑦〔曦(xī)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⑧〔襄(xiāng)陵〕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陵,山陵。⑨(沿溯(sù)阻绝〕意思是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⑩〔白帝〕古城名,故址在今重庆奉节东瞿塘峡口。〔江陵〕古城名,在今湖北荆州。〔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不以疾〕没有这么快。〔素湍(tuān)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飞漱(shù])飞速地往下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良〕甚,很。〔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肃〕肃杀,凄寒。〔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巴东〕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太阳。如果不是(晴朗的)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遇到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两地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的季节,则有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水潭,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大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在空中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更显出)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这情形)实在有很多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在凄寒的树林、肃杀的涧谷中,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中回响,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使人流泪沾湿衣裳。”(一)一词多义1.绝:(1)沿溯阻绝(断)(2)哀转久绝(消失)(3)绝巘多生怪柏(极,极高)2.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在)(2)自非亭午夜分(如果)3.清:(1)回清倒影(清波)(2)清荣峻茂(水清澈)4.其:(1)其间千二百里(这)(2)飞漱其间(它们,代古柏)5.以(1)不以疾也(如)(2)以丛草为林(把)(二)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表假设;今义:虽然,表转折)(三)词类活用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响:动词作名词,回声)4.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或急流的水)(四)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2.则素湍绿潭(素:白色)3.故渔者歌曰(故:所以)【练习】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三峡》复习资料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三峡》导学案    下一篇: 《三峡》教学反思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