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1.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音韵美、意象美和壮阔自然的意境美。2.评析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会诗歌诗中有画、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3.知人论世,体会王维人生及诗歌情感变化。(二)教学目标反思1.案例中的目标设置较为合理,但教师需注意——如何将目标知识点有序自然地落实于教学过程中。2.知人论世教学思考了解作者文字,走近作者内心,从而产生共鸣,这是诗歌整体解读探索的重要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王维,教师先要熟知学情——八年级学生已学习王维的多首诗歌。教师可引导学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王维的少年才华,十七岁便得蒋仲舒“诗不深苦,情自蔼然,叙得真率,不用雕琢”的评价。《送元二使安西》千古送别诗道出了故友间的深厚情谊,“足传当时而名后世。”《鹿柴》是其修禅领悟到的一种光明幽深的象征性境界。《鸟鸣涧》一动一静间,尽显王维的禅心禅趣,尽享风景的宁静幽美。《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其隐居蓝天辋川,半官半隐。诗中景情声色相映成趣,直至清幽高雅之境。将以上作品对应王维少年成名,学成致仕,左迁边塞,归而参禅的经历。学生既温故知新,又生动地理解了诗人生平,且不难意识到唯独还未学习王维仕途失意,被排挤出长安时期的作品。而《使至塞上》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二、教学重难点(一)重难点案例反复诵读,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二)重难点教学思考教师可以在明确本诗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主要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要面面俱到,只需抓住关键点,设计系统合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形成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独特的解读能力。三、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教学及解读(一)颈联教学案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这首诗最值得称道的两句话,也是学生争论的焦点。顺着前文的思路不少学生认为“大漠”“孤烟”和“落日”也是暗示作者内心的悲凉,整个画面给人的是苍凉感;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这就是作者旅途中所见,整个画面给人的是雄奇瑰丽之感。教师给予肯定,并让学生讨论选出两个最重要意象:大漠背景衬托下的“孤烟”和黄河背景衬托下的“落日”。教师补充道,“孤烟”是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用于预警、传递信息;相传用狼的粪便制成,风不易吹散,故又称“狼烟”。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是塞外独有的壮丽风光,其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至此,诗人出使之初的悲凉心情一扫而空,更添被边疆景色熏陶、升华而产生的慷慨豁达情怀。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出现了峰回路转的认识。(二)颈联教学案例点评1.案例中,教师先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行发现理解,设计巧妙。但教师对意象的分析流于表面,对诗人情感的解读过于仓促、生硬,未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2.“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应对学生的合理解读给予肯定;但并非盲目肯定,毕竟“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终究是哈姆雷特本身”。值得注意的是:解读诗句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往积极健康的价值方向理解,这也是语文教师的育人责任。(三)颈联解读及教学思考李宛颦《自然对人心的抚慰——定篇型文本解读》一文指出诗歌颈联线面交织,突破二维图画,空间无尽延展,王维将心绪与自然相融合,尝试走出内心的孤独。故诗歌充盈着“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1.受此启发,笔者认为,颈联可从意象、诗画关系出发展开教学,引用两则经典评价:(1)曹雪芹《红楼梦》借香菱之口评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教师可设疑激趣:“‘烟’能‘直’吗?为何诗人说是直的?”学生就此讨论回答,教师做出合理评价,并表述个人想法:孤烟向上直走隐含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之意。诗人是否觉得——虽然大漠浩大而个人渺小,长河悠长而人生短暂;但还是应该有所作为。而在大漠长河背景下,落日只是一丁点,诗人却用“圆”字,会否希望有同落日一般满满当当的乐观情绪?(这里也可用换词法:思考诗人为何不用“孤烟升”而用“孤烟直”,不用“圆日落”而用“落日圆”。或直接将颈联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对比,引导学生感悟“大”“孤”“直”“长”“圆”字的秘妙。)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有理有情。(2)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①“诗中有画”教学思考教师可设疑:“本想找一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图画,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这是为何?”引导学生思考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不在形似,而在神会。②“诗中有画”教学误区刘秀芬《千古壮观“诗中画”——王维赏析》一文从“画”和“文学”两个角度来解读本诗。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把诗歌当成几何图形,极力描绘“诗中画”的取材美、线条美、构图美和整体美。虽然此类解读有其合理之处,但还是引起了我对“诗歌教学陷入绘画教学的误区”的思考。语文教师须意识到:文本呈现开放性的召唤结构,需读者在阅读中自己去填补、创造和生成。教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上一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下一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