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下册

七下语文《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读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一首小诗导入

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

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二、划层次,知内容
   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给本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引文,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第二部分(第2段),写眼前情景,开花的小桃树经受风雨磨难。

第三部分(第3—8段),写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第四部分(第9-14段),又回到眼前的情景,生动状写了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挣扎。

三、找经历,明线索

跳读课文,概述小桃树的生长经历:

明确:核桃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明线

“我”的经历:

   明确: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和幸福的追求更坚定了。

暗线

 

写作背景: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他体弱多病、家境寒微,外表木讷、资质平常,没有得到什么宠爱,十九岁前从未走出过大山。自卑是他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文革”期间,贾平凹的家庭遭遇了毁灭性摧残,当教师的父亲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并关进牛棚,他也沦为“可教育子女”。家庭的不幸,让他过早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1972年,19岁的贾平凹进入西北大学学习,繁华的都市让他看到转机与希望,但同时带给他更多的是陌生、恐慌和自卑。

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作用:

1、明暗两条线索交织,使小桃树和我建立了联系,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托物言志很自然、感人。

2、明暗线交织,使情节发展脉络清晰,文章结构更严谨、更紧凑。

3、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突出文章主旨,赞颂了小桃树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写自己的情态、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的追求。

四、悟主旨,明写法

   再次浏览文章,课文那些地方表现了“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明确:文章开头即饱含着“我”对小桃树的深情;当初是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深情,让它“蓄着我的梦”种下了它,所以偏爱它,见到它长得孱弱,花儿开得惨淡,又为自己漂泊异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生活受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更痛苦而又无可奈何了,最后看见小桃树勇敢地与风雨搏斗,保留一朵欲绽的花苞,“我”受到感动。

作者从小桃树的经历中,获得怎样的人生哲理?

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总结主旨:

   本文通过描述一颗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抒发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苦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知识背囊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写作特色:

1、找准所托之物,把握其外形特征。

2、根据外形特征,分析内在品质。

3、找准物与志的相似点。

4、整体把握全文,揭示所言之志。

五、新知识,我落实

1、课文的线索是什么?

2、学了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3、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为你喜爱的一种植物写一段赞歌。(100字左右)

 六、多阅读,常积累

   阅读贾平凹作品《风雨》、《月迹》、《满月儿》、《落叶》等。

七、教师寄语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只要努力,你们的未来之花也会开的灼灼的,香香的,美美的,还能孕出一个桃儿来。

上一篇: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作业练习    下一篇: 七下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反思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