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愚公移山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愚公移山《列子》目标一、简介《列子》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二、字音字形万仞()迂()魁父()荷担者()箕畚()孀妻()始龀()智叟()穷匮()亡以应()厝()陇()rènyūkuíhèběnshuānɡchènsǒukuìwúcuòlǒnɡ三、重点字词翻译四、句子翻译四、知识整合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2、始一反焉3、无陇断焉惠同“慧”,聪明反同“返”,往返陇同“垄”,高地词类活用1、往跳助之2、面山而居3、吾与汝毕力平险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跳:动词作状语,跳着。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特殊句式1、甚矣,汝之不惠!2、其如土石何?3、何苦而不平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是“苦何而不平”的倒装。“如……何”,表示反问语气,把……怎么样。五、文本赏析1.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挡了出门的路,率儿女子孙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智叟嘲笑他,他不为所动,继续挖山。最终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而将山挪走。2.课文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铺垫。3.移山的人物有哪些?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一共五人,并且老、少都有。作者这样介绍,表明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在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4.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眼光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高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5.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示例:我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目的明确;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移,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示例:我不同意。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并不是说愚公无能。7.故事有什么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六、板书感谢您的聆听

 

八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愚公移山课件
上一篇:八年级上《愚公移山》课件    下一篇: 愚公移山课件24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