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愚公移山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经典名篇――《愚公移山》二、扩充题目,概说故事师:从文体上说,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什么?生:借假托的故事来讲一个道理。师:上节课我们读熟了课文,理解了大意,现在看看这篇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四字概括。生齐答:愚公移山师:这个成语短小精炼,如果想知道更多的细节,我们不妨把这个题目扩充一下。(投影展示)①()的愚公移山?(请用原文词句回答)生齐答:年且九十②年且九十的愚公移()山?生齐答:太行王屋二山师:这二山是怎样的?生齐答:方七百里,高万仞。③年且九十的愚公()移"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生:毕力师:"毕力"是什么意思?生:尽全力④移山的结果怎么样?生齐答: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师总结:这种题目扩充法,是概括故事情节非常有效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读故事性比较强的文章时,能常常使用它。三、板书课题,初解文意。师:我来板书标题的这四个字,字体大小上,你们看怎么安排合理?生Ⅰ:我认为要把"移"大写,因为这个动词最重要,本文的主要情节就是"移",精神也体现在“移"上。生2:我认为要大写“愚公",小写“山",因为愚公是主人公,山在他面前很小。师:山小吗?那可是“方七百里,高万仞"呀。(生不好意思,挠挠头)生2:那山也写大,和人一样大。师:哦,人和山一样高大。生3:我认为要大写"愚"。师:你想突出愚公的愚笨吗?生3:不是,他不愚笨,我想说他聪明。师:那"愚"字是不是应该再加个标点符号?生3:嗯,加个双引号。师:双引号有什么作用?生3:表示反语,强调他并不愚笨。师:那文中的智叟聪明吗?生3:不聪明,他只考虑眼前。他那个"智"也应该加双引号,表示讽刺。师:不错,能举一反三。看来愚公、智叟这两个人名,作者起得是意味深长啊。师:大家刚才的设计想法都很有道理,来看看徐老师的设计,和你们的设计是否一样?(师板书。"愚公"二字小,"移"稍大,“山"字,象形字,最大。)四、梳理移山的客观困难。师:这么渺小的愚公,来移这么高大的山,中间肯定是困难重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看看愚公团队在移山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生1:两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很高大,很险峻。师:嗯,移山任务那是相当艰巨。生2:移山的人很少。师:几个人?生2:四个人。师:四个人吗?哪四个?生2:哦,五个人,还有愚公。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愚公也亲自去移山了?生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率领着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还有一个"遗男"。师:这个小男孩多大呀?生齐答:七八岁。师: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生:"始龀"师:这五个人,你看,老的老,小的小,主要劳动力就三个,人确实少。生3:还有妻子和智叟的怀疑。师:妻子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生3:不一样。师:怎么不一样的?具体来说说。生3:他的妻子主要是担心他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而智叟是挖苦讽刺他。师:好,根据你的理解,来读读这两个人的话好不好?(生3读愚公妻子和智叟的话,比较有感情。)师:从你的朗读中能看出,两人的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师:你认为他们两个人都是移山的阻碍力量?生3:智叟的嘲讽,是移山很大的阻碍。师:对,这会打击人做事的信心。生4:移山的困难还有一点,时间很漫长。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可以看出来。师:这句话不仅能看出时间漫长,还能看出――生齐答:路途遥远。生5: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以看出他们的工具很简陋。(学生“箕畚”两个字读错了)师:那两个难字应该读——生齐读:jīběn师:和“基本原则"的"基本"是同音。你再来读两遍。生5读两遍。师:/“箕畚”是什么意思?(生5照着课下注释读。)师:这个解释有点长,你提取最关键的是什么?生5:用箕畚运土石。师:哦,它本来是装土石的一种器具,现在解释为“用基本运土石”,变成了什么词?生齐答:动词师:你能把刚才那个句子中所有的动词都挑出来吗?生5:叩,垦,箕畚,运师:大家把这几个动词圈出来,这几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移山过程之艰辛,运土石的工具也非常简陋。今天我们都用什么机械来挖土石,运装土石?生纷纷回答:挖掘机,翻斗车,铲车........师:是啊!如果有这些器械,效率还高些。你想想用箕畚(指图片上的那个筐),那得挖、运多长时间!师:同学们读书很仔细,这些困难都找出来了,老师总结一下。(投影展示)移山的客观困难山高大人极少工具简路途远时间长冷言多五、想象移山的主观困难师:同学们找的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困难,想想,团队内部会不会有主观上的困难?(生沉思)师:大家看看,老师想象出来的这个情景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指生读文字。师:有人在移山的过程中,遇到了诱惑,信念动摇了,这个情景有可能出现吗?生:有可能。师:那假如你是愚公,该怎么劝说自己的儿子?生1:儿子,你忘了我们的目标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想想等我们把山移走了,我们的子孙出门做事再也不用绕远了,那多幸福!师:出门不用绕远路,出远门坐船也方便,与外边人的交往也方便,是不是?(生笑答是)师:这是用未来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
上一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随堂练习    下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21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