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愚公移山导入新课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4、体会愚公的英雄气概,学习愚公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创作背景《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文学常识1、作者: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高万仞rèn无穷匮kuì也惩山北之塞sè曾zēng不若叩kòu石恳壤始龀chèn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冀jì州荷hè担者三夫雍yōng南学习第一段1、朗读;2、重点字词【1】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山西和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与河南济源之间。【2】方:方圆,指面积。【3】万仞:形容极高。古代以七八丈为一仞。【4】冀州: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3、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4、问题探究文章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明确: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点明故事发生的原因,为下文写愚公移山、神人负山等情节做铺垫。小结: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的品质也就越突出。这是故事的背景,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笔。学习第二段1、朗读;2、重点字词【1】且:将近。【2】惩:戒,苦于。【3】塞:阻塞。【4】室:家。【5】曾:用在否定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连....都.....”。【6】损:削减。【7】且:将。【8】诸:之于。【9】荷:负荷、挑。【10】遗男:遗孤,孤儿。3、翻译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就聚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铲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掘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也跳跳蹦蹦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4、问题探究(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愚公移山的办法是什么?明确:全家毕力平险,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愚公移山的行动是什么?明确:叩石垦壤,寒暑一返。 (5)愚公移山的困难有哪些?明确:①两山高大;②愚公年老体弱,劳力稀少;③路途遥远。(6)分析“其妻献疑”的内容。明确:愚公之妻对移山一事的积极态度是从献疑角度来表达的,其话语中带有关心和担忧的意味,其目的是解决土石的问题。(7)第②段中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话是哪两句?明确: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8)写邻居家的小孩子也来帮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幼童也来帮忙移山,表明了愚公移山的行为受到了众人的拥护和支持;②与下文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移山的表现形成强烈的对比。小结:第二段写愚公主张提出移山,家里人提出运土方案,率领几人便马上开始行动。 学习第三段1、朗读;2、重点字词【1】惠:通“慧”,聪明。【2】固:顽固。【3】彻:通。【4】苦:愁。【4】亡:通“无”,没有。3、翻译河曲智叟(知道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年岁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孤儿。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必担忧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4、问题探究(1)分析“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明确:智叟对愚公移山之举的态度是从责难角度来表达的

 

八年级上册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上一篇:八上《愚公移山》教案    下一篇: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