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课程标准摘录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标分解“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是指通过诵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他们不同的韵律特点。(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是指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教材分析该诗歌是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材料。阅读这样的作品,对于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文化积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内容大意。诵读是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給予足够的重视。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诗歌的能力。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改变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教学古诗,对诗句含义的讲解要适当,不宜作烦琐分析和逐句串讲。可抓住诗歌的精要之处,指点一两句,或设置一二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重点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合作赏析的过程中,涵泳品味,发展想象力。四首诗歌深浅有别,有的诗歌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理解其妙处。比如《饮酒》《春望》;有些学生自主阅读应能解决,比如《赤壁》。因此,教学本课,不必平均用力,要根据学情和诗歌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体诗、近体诗不同的韵律特点。评价任务大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体味诗歌的情感。反复诵读课文,能说清每首诗是属于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五首》。(二)出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课文,说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古体诗、近体诗不同的韵律特点。板块一1《饮酒》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改成“望”不好,“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3.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两句是全诗之眼,表达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安于清贫,隐逸山野,洁身自好的志向。板块二1.“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李贺,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因常用“鬼”意象,世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李贺生活的时代藩fān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李贺凭借想象和听说的战争场面,写下叛军攻打唐朝城池的诗,表达自己为国而死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修辞、用词)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压”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3.勾画出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里,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4.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现手法+感情运用典故,表达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板块三1.《春望》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    下一篇: 李清照词如梦令《渔家傲》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