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九年级下册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5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知识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本课知识结构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P83-84)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P84-85)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P85-86)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1、由一国到多国(1)东欧: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2)亚洲:中国、朝鲜、越南等(3)美洲:古巴①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②柬埔寨人民共和国⑤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④阿富汗民主共和国⑥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⑦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⑨刚果人民共和国⑩安哥拉人民共和国③索马里民主共和国⑧贝宁人民共和国20世纪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自认社会主义:葡萄牙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尼加拉瓜共和国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2、经互会(1)时间:1949年(2)国家:苏联+东欧七国(3)作用:①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②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3)目的: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一、社会主义力量壮大2、中苏友好同盟(1)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建交(2)1950年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社会主义阵营“乱”“僵”“垮”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发表了"秘密报告",对斯大林展开全面批评,震动了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任期内,赫鲁晓夫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赫鲁晓夫(1)措施:①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②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1、赫鲁晓夫改革(1953)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2)评价①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②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2、勃列日涅夫改革①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②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1)时间:(2)措施:1964年(3)评价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军备上赶上美国跛脚的巨人过度重视军事工业(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后政治改革)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先经济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1)时间:(2)措施:(3)影响: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1、原因:①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②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③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④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2、实质:3、苏联解体(1)八一九事件:目的:为了挽救苏联;时间:1991年8月19日;结果:失败影响: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2)时间:1991年底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认识: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2.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课堂小结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工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军事)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直接导致解体社会制度变更社会主义受挫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经互会成立-按苏联模式改革东欧中苏缔结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东欧剧变没有取得成效18-11.苏联发生剧变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积弊B.戈尔巴乔夫背离社会主义的改革C、各加盟共和国日益严重的分离倾向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策略的影响随堂训练B18-12.苏联解体说明了A.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B.“苏联模式”的失败C.列宁主义的失败D.社会主义不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随堂训练B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5
上一篇: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4    下一篇: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2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