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辛亥革命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课题9、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资料学会识别起义发生的地点;通过图片资料认识这些起义的领导人。2.了解起义为什么会发生在武汉,有哪些历史条件。3.掌握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和影响;教学重点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和关注的学生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小组回答: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举行萍浏醴起义。1907年光复会会员徐锡麟举行安庆起义;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2.这些起义的后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小组回答:这些起义都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二、武昌起义过渡语:孙中山等人举行了一系列起义失败后,他们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武昌起义。1.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小组回答: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2.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小组回答: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阅读材料:材料一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和“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文学来源于生活。鲁迅小说《阿Q正传》里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一个可怜可悲的中国最底层的百姓形象,他想投靠革命,把自己的辫子绕起来用一根筷子别在头顶,最后却落得被处死的悲惨下场。回答问题:(小组讨论)(1)根据材料一,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2)根据材料二,鲁迅眼里的辛亥革命成效如何?(3)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评价辛亥革命?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小组回答:(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或辛亥革命没有能够给中国百姓带来福音等。(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推动历史的进步;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中国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评价历史事件要多方寻找资料,力求全面,不能武断下结论,要论从史出,实事求是。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小组回答: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这次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十分软弱,没有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在关键时刻向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妥协,致使革命果实落入了袁世凯手中,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和特权丝毫没有触动,地主买办的权势依然存在,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均未完成。激趣导入,引入变态发育的话题。板书设计一、革命志士的奋斗二、武昌起义三、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辛亥革命
上一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下一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