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感悟导入:实业救国的张謇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上的变化。2.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3.认识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感受到张謇、侯德榜等人爱国情怀,树立自身的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目标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后)3.“短暂的春天”:4.再度受挫:5.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一战后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薄弱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发展)②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国人走上“实业救国”①外国人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甲午中日战争后发展的原因: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发展)①内因:②外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人们竞相投资设厂(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发展)4.一战后,再度受挫的原因: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发展)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黄金时代)发展受挫产生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曲折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方便了出行,促进了商品流通。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①生活方式的变化,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②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体现出崇洋逐新的趋向。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二、社会生活的变化马褂清官服西装中山装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衣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二、社会生活的变化2、食中国人对火车的反应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二、社会生活的变化3、行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二、社会生活的变化3、行阅读课本内容,说说剪发辫为什么成了革命的标志?去除旧俗,向清王朝以及封建主义传统挑战,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二、社会生活的变化4、习俗剪辫运动跪拜用鞠躬、握手礼取代跪拜礼采用:“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二、社会生活的变化4、社交礼仪孙中山下令劝禁缠足沿海地区的变化大于内陆地区的变化;东南各省的变化大于西北各省的变化;大中城市的变化大于广大乡镇的变化;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的民众变化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变化。总体来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三、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再度受挫: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1.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短暂春天: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不平衡)特点:比较落后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不平衡一战后一战期间甲午战争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课堂小结1.在近代,被称为状元实业家的是()A.张謇B.周学熙C.荣宗敬D.荣德生A2.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沙场点兵3.中国近代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①纺织业②冶铁业③轮船制造业④面粉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D4.社会习俗的变化深刻反映出时代的变迁,中山装开始出现在()A.鸦片战争后B.洋务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以后D沙场点兵5.民国时期社交礼仪上握手、鞠躬逐渐取代跪拜礼,称呼用“先生”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传统礼仪已经过时B.人们民主、平等意识的增强C.流行语汇不断发展D.辛亥革命取得胜利B沙场点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38    下一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18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