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历史 > 八年级上册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26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产生:19世纪60年代2、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中日战争后(2)原因:①外资在华开厂的刺激;——原因:洋务运动的诱导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带动。(3)典型代表:张謇—大生纱厂张謇1905年创办的中国最早的博物苑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1)时间:一次战期间(1914—1918)(2)原因:原因①辛亥革命扫除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③“实业救国”;④北洋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④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内因外因荣宗敬、荣德生(前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父亲)兄弟一战期间,福新面粉厂获得厚利,企业不断扩充。到1922年,荣氏家庭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1/3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卢作孚(1893-1952)重庆人,中国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农村社会工作先驱。侯德榜(1890-1974)福建闽侯人,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著名企业家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继续发展与受挫(内忧外患)(1)时间:一战后(1919—1949)(2)受挫原因:原因①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②日本侵华;③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4、特点: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1)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2)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3)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交通、通讯传统交通方式与工具行二、社会生活的变化1、交通、通讯新式交通方式与工具行—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电报…上海街道上行驶的有轨电车传统驿站二、社会生活的变化2、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深刻变化(1)剪发辫(2)禁缠足(3)改礼节跪拜礼鞠躬、握手老爷、大人先生、君思考:礼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以被平等的的观念所取代思考:这些称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用人格的平等代替了身份的不平等,尊卑贵贱的等级观念渐渐从人们的意识中消失握手礼抱拳礼“勇不生乱,武不犯禁”“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拱手礼(4)易服饰:西装、中山装、旗袍等清朝官服长袍马褂清代旗袍新式服装衣中山装易服饰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在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亚太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口袋上的四粒扣子表示人民拥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2016年的2月29日,民革中央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十二届四次会议提交议案,建议将中山庄作为国家正式礼服。食传统饮食(5)习洋俗: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西餐洋烟文明结婚集体婚礼西式点心伟大革命者孙中山先生葬礼北京四合院住发式、服装的变化不仅是形式的变化,更实质的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向生活近代化的反映,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而且改变了人们思想,使人们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社会习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二、社会生活的变化3、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1)不平衡性:①沿海大于内陆;东南各省大于西北各省。②大中城市大于乡镇。③受过教育和教育程度较高民众大于没有受过教育或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2)呈现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课堂小结发展:甲午战争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深刻变化:剪发辫、易服饰、劝禁缠足、改礼节、习洋俗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传入,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电报发展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轻重工业比重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26
上一篇: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25    下一篇: 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27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