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参考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无需登陆,复制下载即可
文本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参考
 
文/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寢,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本解读
 
解读此文,有如下关节须得注意: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在苏轼的生活中,是处于哪一时期?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是谁?为什么苏轼“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说明他几乎没有犹豫,为什么他首先想到的是找张怀民?是偶然的吗?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很出色,但是,此句之妙,真的只在写景么?苏轼借景物,还要传递或暗示的是什么样的境界?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两个人是“闲人”?这句话展现的是什么样的哲学或人生思考?
5.在今天的时代,苏轼的这种人生思考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以为学生的生命提供怎样的滋养?
循着上述思路,我们尝试理解这篇文章。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的作品(几个月后贬谪生涯就结束了),在仅仅84个字的小品文中,便用10个字点出时间,而不是直接说“某夜”,显然是有意提醒读者注意背景。
虽然被贬,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却是平和的,所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自然有喜悦之意,但这种喜悦,却并非平常人欣赏月色的那种闲雅,而是在经历了贬谪生活的大风大浪,彻悟之后的一种平静,因此,并不能被常人所理解。所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也就是说,这种“乐”,只有与张怀民分享,才能彼此默会于心。何也?因为苏轼与张怀民境遇相似,均是贬臣,性格相似,均心胸坦然,喜山水,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品格清高超逸。
结果,“怀民亦未寢”,这当中有一层未道出的默契,但不可说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极妙,不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经过生活的磨练而清高之志不坠,有如清竹松柏,经霜而愈加空明。这是两人对生活之领悟。
有此铺垫,自然而然地涌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里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少了这两个“闲人”而已。“闲人”者,略含自嘲:身为贬臣,不被重用,此一闲也;门庭冷落,旁人有意规避,此二闲也;心中不以为苦,了无挂碍,此三闲也。职闲、身闲、心闲,此之谓“闲人”。自嘲之中,又有清高孤傲在其中:月光之如积水空明,唯有“闲人”眼睛方可看出。而这一份对于月光的欣赏领悟,对于人生的坦荡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皆心语。两个被贬之人,在这个月夜,悠然会心,心中一轮朗月,几杆竹柏,这种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发了读者的共鸣,也是这篇文章流传甚广的主要原因。
 
二.教材解读
 
这篇文章,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浅显但主题深远。
需要学生掌握的字词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寢,(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其中“念”、“遂”、“至”、“但”为重点掌握。
同时,要重点注意两个疑难句子:
1.念无与(省略“吾”)为乐者(者:……的人)。
译文: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或:想到没有和我同乐的人。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者,表提顿,定语后置标志。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二人)闲人耳。
译文:只是少了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同时,要培养八年级学生感受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被贬的处境中,在一个月夜的生命的涌现。即作者在和有相同遭遇的张怀民赏月的过程中,兴发感动,进入到了对人生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通过写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和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现出来了。因此,如何通过对景物描写的感受去把握作者的存在,把握作者内心涌动的那份感觉,如何通过最后的议论,尤其是“闲人”二字所包含的深刻含义,去理解作者在逆境中对于人生的思考,是学习的重点,后者同时是学习的难点。
 
三.一个目标设计样例:
 
(您可以采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修改,或重新书写教学目标)
 
学习
目标
A类
1.掌握文言词语“念”、“遂”、“至”、“但”,能正确翻译全文。
2.熟读并背诵全文。
B类
1. 理解“闲人”的含义,以及写景、议论中所包含的空明澄澈的思想情感、清高孤洁的人格追求以及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
C类
1.通过本文的学习,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汲取营养,学习一种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
 
 
四.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是本次研课的重点。因此,本参考不提供教学设计,但是提醒您:
 
(一)我们提供了解读以及目标,是希望您将之作为默认前提,集中精力于教学设计。(当然,您若对解读与目标有异议,也可以进行修改,或随时在群里、课程分帖中提出来进行讨论)
 
(二)要重视预习题目的设计,通常A类目标需要学生通过预习完成,上课是从检测入手,然后再补充讲解学生出现的问题。并且,学生在预习作业中,必须对B类目标进行思考,这些都要通过预习题目的设计得到体现。另外,为了协助学生理解,您可能还需要在预习作业中提供部分精心选择过的参考资料(有时候还要有对比阅读资料)。
 
(三)教学设计的真正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感受理解苏轼在那一刻所涌现的情感与思考。您必须预料到,通常情况下,学生都会说出旷达之类的词语,这往往只是一种标签式的解读,并不代表真正的理解。因此,如何沟通学生的生命体验,将学生带到苏轼兴发感动的那一刻,这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附录:有效教学框架表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八年级语文(学科)人教(版本)  
设计人:
课题:第  课 课题名:《记承天寺夜游》 课时数:
文本解读:
 
学习
目标
A类
(即基础性目标,有为核心目标搭梯的知识,有必须解决的障碍性知识。)
B类
(即教学核心目标,即课堂重点要教学的内容;既体现文本核心价值,又为单元所规定的知识与技能。核心目标要求在课堂上用大部分时间进行教学,不用大量时间教学的一律不得列为核心目标。)
C类
(附属性目标,及延伸性目标。一般而言,并不是文本核心价值,或不需要用大量时间教学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属于此类目标。)
预习
作业
预习是学生惟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体现于预习的水平上。所以,预习作业要全面地针对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为教学作一些基础准备。
新教育预习设计要求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重点,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
此部分一定要以教学板块的角度来叙述,不能是文本及教材解读,而应该清晰地写出教学组织的策略及过程。
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如:【目标A2\3分钟】
(此部分务必要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描述他的课堂学习行为,如听老师讲,进行小组交流,齐读课文,参与讨论,思考某问题。但不能将要达成的目标及内在的感受放在这里,因为这些并非直接的学习行为。)
 
第二板块——
 
 
第三板块——
 
 
第四板块——
 
 
第……板块——
 
 
教学反思
其实反思更好地直接在上面用红笔作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板块及清单,任何一处成败作批注。这比泛泛而写的老生常谈更有益。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备课资料    下一篇: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导引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