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

所属栏目: 七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2、《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及成语,翻译课文并背诵。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3、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二、文学识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他主仁义,主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圣人。孔子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写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有教无类、因材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2.《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孔子言行的记录,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对象。清朝时有一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当巡抚,有一天到庙里住宿,听见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一个蠢人,大人是天上文曲星,明的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课文第一至第九则属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第十则属这种体式;叙事体,其中多少有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南宋时,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子》合为“四书”。三、字词及文章翻译子曰:“学而时(按时)习()之,不亦(也)说(通“悦”,高兴)乎?有朋(同道合的人)自(从)远来,不亦乐(快乐)乎?人不知(了解)而不愠(生气),不亦子(具有高尚人格的人)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同道合的人从远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曰:“吾(我)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不忠(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了呢?”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不惑(迷惑),五十而知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而耳顺(对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过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3
上一篇:《论语》十二章导学案九    下一篇: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八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