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主题班会课件

《论语》读书分享会课件

所属栏目: 主题班会课件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024年《论语》读书分享会《论语》读书分享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目录CONTENTS《论语》简介壹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论语》简介《论语》(lún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简介《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四书即《论语》《孟子》《高中》《中庸》,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习之书。南宋朱熹取《礼记》之《高中》《中庸》篇,分章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论语》的阅读建议贰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论语》的阅读建议理解书名的含义及来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言:《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做好整体规划读《论语》整本书花费的时间比读单篇文章要多得多,所以要做好整体规划。《论语》全书共20篇,512章(注:杨伯峻《论语译注》分为512章,其他版本分章定数各有不同)。从前往后依次阅读,每天读5章,用100天即可读完一遍。一个学期是20周,共140天。高中生建议至少完整读三遍,用三个学期的时间。最好在高一或高二完成。初中阶段,建议初中生挑选《论语》中50章左右的内容来读,不必读整本书。也就是说,《论语》整本书阅读主要在高中阶段完成。当然,欢迎初中生也阅读《论语》整本书。《论语》的阅读建议学会使用序号来检索如果学生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来读,会发现原文每一章的前面标有两个序号,中间放一个间隔号(其他版本有用连接号“-”的),前面的序号代表篇数,后面的代表章数。比如,10·25,指的是第十篇《乡党》中第25章。后来出版的各种注译《论语》的版本,大都沿用了这个体例,这让阅读《论语》十分方便,我们要充分利用它。如果看到序号即能说出篇名,那就说明你初步了解了全书的篇数;如果看到序号就能说出某一章的内容,那说明你对《论语》已经非常熟悉了。要确切把握《论语》中的重要概念读《论语》不像读小说那样引人入胜,很可能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论语》是一部思想文化著作,有很多概念,学习这些概念是理解《论语》的基本途径。《论语》的阅读建议学会运用“内证法”《论语》中不光有概念,还有很多格言,学生容易把它们误作“概论”或“真理”。这些概念或格言大都有一定背景,有其针对性。所以,把特殊性误以为普遍性,是阅读《论语》须警惕的。不能孤立地解读《论语》中的格言与概念,更不能绝对化。要清楚《论语》中人物说话的“大语境”和“小语境”“大语境”是历史文化背景,比如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引发了孔子很多感慨。除了“大语境”,还有“小语境”,就是一章之内有若干小句,章的主题往往决定了小句的用意。要了解相关的人和事《论语》一书涉及的人物有160个左右,还有很多历史事件。要读懂这部书,需要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否则,就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也是最后一点,读《论语》整本书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论语》一书几乎囊括了所有常用虚词、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还有一些常见实词和通假字。这可以为阅读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论语》的思想内容叁增智慧·提修养·悟人生《论语》的思想内容《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的思想内容《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论语》的思想内容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个问题,内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的艺术特色肆

 

《论语》读书分享会课件
上一篇:《中秋佳节,月圆中秋》主题班会课件    下一篇: 《闹元宵猜灯谜》主题班会活动课件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