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18、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18、恐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阿西莫夫教学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法、语言特色。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大陆漂移图示的同时,介绍“大陆漂移假说”产生的故事: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吗?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读文,思考讨论: (l)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此题意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善多角度、多侧面 看问题的科学思维。) 2.教师点拨: (1)第一篇《恐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 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砂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灭 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的灭绝,但这一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 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 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 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细读课文,揣摩语言 1.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著称。速读课文,试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 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下列补充说明文字有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 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会知道如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 样做呢?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 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赡蛛”,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熟悉。“青 蛙”和“赡殊”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 属同一个家族。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和非洲海 岸线惊人的互补性,这不是能有巧合来解释

 

18、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教案
上一篇: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课件、教案、练习    下一篇: 18阿西莫夫短文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