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新人教版本文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格物和致知有新的 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阅 读3、4、5  1.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是指什么?(《大学》里的“格物”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是指获取知识。)(了解《四书》《五经》)2.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进行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进行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原因是:“因为……社会制度。”4、《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平天下。5、第四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格”的意思是 探索。  6.这3、4、5文字的论点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7.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法证明论点?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8、概括3—5的论点:传统的中国 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9.这三论述文字是如紧扣全文的中心论点的?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首先论证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作者所倡导的“格物致知”即实验,这一点必须讲明白,不然会引起人们的误会,以为作者老调重弹。为了把这点论述清楚,作者除了分析“格物致知”在中国的起源以论证它的真实目的外,还举了大学问家阳明的例子,这就非富有代表性,很有说明力。10.从这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阳明的态度吗?作者对阳明先生的行为并不持批判态度,而只是以他的行为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相反他认为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阅读6-131、第6的作用:承上启下。2.第8举研究竹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通过消极的 观察,而是要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竹子的生长过程和进行科学的观察。(也是本论点) 3.第9主要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 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4、第11中告诉我们阳明的思想对中国学生的影响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不愿动手。5、第12自然,作者以己为例为了证明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法?( 以个人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上一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单课精练(6份)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