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下册

《虽有嘉肴》文本解析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虽有嘉肴》文本【出处】礼记  【年代】战国时代【观点】实践出真知。【原文】虽有嘉肴(2),弗食,不知其旨也(3)。虽有至道(4),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6)其此之谓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呼? (节选自《礼记 学记》)【注释】⑴本节选自《学礼》。《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⑵肴:带骨头的肉。(3)旨:甘美的味道。⑷至道:好到极点的道理。(5)困:困惑。(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强(qiang):督促自己,加强学习。(8)学(xiao)学半:教别人,一半也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前一个学,同“斅”,解释:教育别人;后一个学指向别人学习【译文】虽然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有不懂的地,知道了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不懂的地,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共同的。【解读】看了这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话:“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不敢承认,使知道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另一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铺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虽有嘉肴》文本解析
上一篇:《虽有嘉肴》原文及译文    下一篇: 八年级上册第24课《大道之行也》flash朗诵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