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九年级上册

第1课《乡愁》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选点说明】文学评论家建新说“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学生对现代诗歌这种纯美文字的渴望,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们应努力通过合理的教学式,帮助学生打破读书写诗的神秘感,诱发出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悟和兴趣。《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 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 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 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学生鉴赏诗歌的及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创作欲望。【策略说明】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 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学 生 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感知 诗的内容, 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又训 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并在此上尝试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过程设想】 教学目标知识和: 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 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学生鉴赏诗歌的,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 探究, 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 在品读中理解诗歌中 的四个意象,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 仿写诗歌。 教学时间1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引导学 生关注课下注解对作者的简介:余光中,祖籍永春,1928年生南京,台湾著名教授、诗人。提出质疑:为什么生大陆,却是台湾诗人。补充相关材料即作者的经历:余光中,祖籍, 1928年生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余光中一家迁至台湾,就在这一年,国民党盘踞台湾,封锁海峡。1952年余光中在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系。1974年至1985 年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台湾大学教授。----19

 

第1课《乡愁》教案
上一篇:第1单元第3课《乡愁》教案    下一篇: 第1课乡愁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