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数学 > 九年级下册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所属栏目: 九年级下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人:寿军  参与人:马晓瑞  上间:1月2日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组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掌握两组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二)过程与法会 运用“三组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边的比相 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法进行简单推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 生用类比的法展开思维;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学:  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法(SS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法1)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法1的过程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法2的途径提出问题: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1B1C1,使∠A=∠A1, 和 都等给定的值k ,量出它们的第三组边BC和B1C1的长,它们的比等k 吗?另外两组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边BC和B1C1的比都等k,另外两组角 ∠B=∠B1,∠C=∠C 1。  延伸问题: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探究法:探究2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 导学生学习如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 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号语言:若∠A=∠A1, = =k,则?ABC∽?A1B1C1辨析:对?ABC与?A1B1C1,如果 = ,∠B=∠B1,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应用新知: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1)∠A=1200,AB=7cm,AC=14cm,  ∠A1=1200,A1B1= 3cm,A1C1=6cm。(2)∠B=1200,AB=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三课时)教案
上一篇: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教案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