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人教版语文 > 八年级上册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案

所属栏目: 八年级上册 次浏览
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1]
文本内容:
6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一、检查完成情况二、继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1.8~13,按时间先后依次写了哪四件事?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要点:第一件事,乙未年(1895年)地主逼着退佃,又加天灾,家庭受到“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在灾难面前,母亲没有退却,不但“没有灰心”,反而还增强了“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并“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第二件事,庚子年(1900年)前后饥民吃“大户”,农民的自发抗争遭到了黑暗社会“官兵”的血腥镇压,“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这两件事放在第8中写,没有分开,时间先后顺序有颠倒,同学们要注意。)第三件事,1905年是“支撑门户”,节衣缩食,送子读书。第四件事是1908年对儿子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献身革命事业,不但不反对,还给他多“慰勉”。(这两件事是分别在第9、10中写的。)通过上述四件事的记叙,充分说明了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朴素的阶级意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以及对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的支持。2.写了上述四件事后,作者又进一步回忆了自己离开母亲、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后母亲的一些事。请同学们阅读第11、12。思考:还写了些什么事?表现了母亲的什么精神品质?寄寓了作者什么感情?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第11写作者1919年将母亲接出来,可因为她“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服”,“回家继续劳动”,歌颂了母亲热爱劳动的崇高品质。第12写母亲积极支持儿子所从事的革命事业。当1927年大革命受到挫折和困难时,为了支持儿子革命,她“独立支持一家人生活”;当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时,她“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儿子革命,鼓舞儿子的革命斗,“期望着中华民族解放的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母亲支持革命,以革命利益为重的崇高品质。对此,作者是深怀敬意,永不忘记的。两个“永远想念”,母子之情感人肺腑。当听到母亲想见作者一面,未能如愿时,作者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巨大悲痛,深情地写道:“但我献身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个“竟”字,含义深刻,既寄寓了作者把党、革命、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的崇高品质,又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与怀念之情。3.请学生朗读第13。思考这一追叙强调什么?说明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强调“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直到晚年(1944年)“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真可谓“勤劳一生”。母亲身上的这种勤苦耐劳的美德,正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妇女的美德的集中体现。因此,作者对母亲的歌颂,也就是对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歌颂。这

 

回忆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案
上一篇:回忆我的母亲第一课时教案    下一篇: 回忆我的母亲课件及教案打包
相关资源
本册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