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语文论文

《走进古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整合

所属栏目: 语文论文  更新时间:2015-03-20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内容提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发课程内容。基于此,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资源    古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设置的课程,被称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甚至有的专家称,如果没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没有真正走进新课程。然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际,开发课程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校本课程资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成了一个好的出路。

  一、含义1.何为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它的目标在于弥补传统学科课程泾渭分明、知识零碎的不足,通过综合性的主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初步的技术能力,因此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鲜明的特征。

  2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设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它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课程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管理领域权力下放的趋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3.相同点:

  ⑴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⑵都属“校本的课程开发”;⑶学校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更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的特征。

  4.不同点:⑴从课程管理上区别,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校本)三级课程管理”, 综合实践的活动课程属于国家管理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属于学校管理的课程。

  ⑵从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制订上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纲要或课程标准》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的,而校本课程的《纲要或课程标准》则是由学校制订的。

  ⑶从课程内容范围确定上的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范围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四个指定领域。此外还有“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非指定领域的内容”。而校本课程的内容范围是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

  两者的整合开发意在寻找一个切入口,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突出学校特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处理好两者的动态关系。校本课程的部分内容可以用活动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资源,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开发一些课程资源,并将学生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优秀资源充实到校本课程中。

  我校开设活动课程的目的决不在于灌输和传授多少知识给学生,而主要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等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和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验证的方法;使学生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廊的个性品质,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以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二、依校本课程,贴近生活确定主题要想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首先要明确的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要遵循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标志。

  1、尊重自主尊重学生自主性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生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成果呈现方式。活动主题的选择应与学生生理、心理协调,具有新奇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设计了《走进古诗文》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确定小主题,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感受诗歌的魅力。这样的设计有了校本课程的依托,也符合学生的特点,“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学生兴致盎然,活动顺利实践,成果五彩缤纷。

  2、立足特色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其学校文化的有机构成,集中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立足于学生的特色和反映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发展目标,确定活动主题,完善发展措施这才是有效途径。利用教育教学资源,认真分析后制定出来的活动主题,将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

  3、着眼生活着眼生活的原则是指学生确立的课题应该是来源于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真实的事件,引导学生从校本课程中选取探究问题或课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灵活地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只有着眼于生活,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活动、体验乃至创造,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生活的愉悦。

  在综合实践课程的设计中,将古诗文运用到生活实际之中,如:用古诗有一个学生十分贪玩,放学后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老师教育他,他总会说:“我明天改。”可是                                            。

  叔叔小时侯读书不用功,现在找分工作也很困难,成天在家闷闷不乐。爷爷经常叹气说:                                             。

  弟弟是个漏嘴巴,吃饭的时候,常把白米饭挑在桌上。奶奶对他说:                                             。

  舅舅在美国留学。中秋节时,他寄来一封长信,信中字里行间流露了思念亲人的深情,真是                                               。

  综合实践活动只有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直接体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学生才会对综合实践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延校本课程,学科整合策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单一的活动变为综合,将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整合,开展活泼多样的交流活动,顺利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1、课堂拓展式以教材为依托,把生活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视野。在语文课堂中对古诗文进行拓展性阅读,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更为综合实践的搜集资料打下了基础。如在《走进古诗文》这一综合实践中,同学们搜集的有关春、夏、秋、冬的诗句有很多都是在教材中学过的。为同学们开展搜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主题探究式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基于校本课程的主题探究式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它是由校本课程、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内容的整合应以四大指定要素其中任一要素为核心主题,拖带其他三个要素来达到融合。在活动中同学们还形成了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初步具有合作的能力。

  3、学科渗透式综合实践活动各内容领域的整合还可以采用向学科渗透式的方法进行,所谓学科渗透式,即对每一个活动主题,向学科延伸,从而打破僵化的学科框架,软化学科体系,挖掘小主题。如根据诗意作画: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鹞。高鼎《村居》

  三、融校本课程,立足实践开展活动在主题活动实施阶段,要让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教育情境中亲历、实践、体验和发展。而作为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性、能动性,督促学生落实活动方案,立足实践,计划有序地开展活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为学校探索课程综合化奠定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相辅相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本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丰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学生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根据主题需要,采用参观、调查、讨论、设计等多种活动形式,使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富有成效和更具针对性。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改变了学校相对封闭的状态,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开放性的活动方式,二者的整合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课程内容更丰富、更灵活,课程形态得以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开放互动的态势。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

  首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同学们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真实的体验,在活动中他们发现了自我的潜能,最终树立起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互相合作,不断交流,小组成员之间逐渐了解和熟悉。活动中的反思使他们敞开心扉, 坦诚面对自己或他人,交往更加深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在不同的人群交往中锻炼能力。

  其次,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转变了教师教学观念,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专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在课程改革的滚滚浪潮中,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用校本课程的开放带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层开放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有机地整合,在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1、校本课程的开放带来了学生的开放。

  当代教育注重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培养多样性的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与校本课程的相互补充,可以较好地满足当地社会发展的这一需要,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它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又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2、校本课程的开放带来了教师的开放。

  在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重建过程中,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决定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具有创新新形式、创新新内容的空间,需要教师创造出某种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这有利于教师个性的养成。教师以个人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就能形成无形而强有力的精神召唤。只有真正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与学生有着思维、情感的共鸣,才能创造新鲜、充沛而不枯竭的活动,让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真正成为一潭跳跃的活水。

  3、校本课程的开放带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的开放。

  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有机整合不仅有利于发掘教师与学生个性优势,还有利于特色学校的形成。开发校本课程,要充分考虑学校或学校所在地方的课程资源,注重特色,克服盲目性,不得生搬硬套,拒绝拿来主义。而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的整合,使校本课程的这种开放性,带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的开放。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姜平。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省时高效的写作训练——一句话写作    下一篇:突破评改的僵化模式,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