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

小班幼儿绘画教育指导反思与策略

所属栏目: 幼儿园教育论文  更新时间:2015-08-07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针对传统教学我们有必要也必须进行如下的反思:

  (一)传统的幼儿园绘画教学以幼儿习得绘画技能为目标,注重临摹训练。以画的象不象作为绘画的评价标准。教学内容也按老师意图基本固定,可以说是一种带有封闭式的技法训练。在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这种封闭性之绘画教学显然是应摒弃的,必须加以改革。对传统艺术教育的反思━━如何打破传统的绘画教学方法“模仿画教学”,即改变以训练技能技巧为主的范画式教学。如何借鉴自由画优点,使幼儿在绘画创作中更好地发挥自主性的反思。在幼儿自主性绘画中,教师怎样突出主导地位和如何发挥指导作用的反思。绘画活动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幼儿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传统绘画教学的束缚,挖掘绘画活动的素质教育功能,注重幼儿个性、创造力、成功感、绘画兴趣和习惯等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大目标的培养,绘画活动内容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不一定从技能开始,也不一定从临摹开始,幼儿画画完全是一种游戏,一种能获得快乐的活动。他们全然不知要画得怎样才好,只要自己快乐就行,所以教师要将选择内容之出发点由以老师为主的“我要他画什么”转到以孩子为主的“孩子想要画什么”上来。

  (二)结合手工活动开展绘画活动,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这里所说的手工活动包括泥工,纸工活动。爱玩泥、撕纸是孩子的天性。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美工活动,不像单纯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注重动手操作的乐趣,自然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捏泥、撕纸或折纸、粘贴的活动中所获得的对物体的感知,有助于他们在绘画时表现此物体。例如,为了让幼儿感知理解对称,我们先让幼儿玩染纸。通过折叠、印染等一系列活动,幼儿感知了对称,在绘画时,他们对画对称物丝毫不觉得困难。再如,为灯笼装饰漂亮的灯穗前,先进行撕纸、有序粘贴活动。幼儿通过粘贴,对花形有了感知,再进行绘画也就很容易了。

  (三)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方案,让幼儿在自觉参与状态中学会绘画的基本技能。

  小班幼儿基本处于涂鸦期、表现期,因此,我们认为小班幼儿不适宜学习临摹及练习大面积涂色。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绘画学习的原则,我是通过在玩中观察、在情境中培养情感及激发兴趣、活动中思维想像,达到主动地创造表现的“故事情境想像画”活动模式。例如,幼儿学画短竖线,多数老师会让幼儿画草来进行练习。我也选择画草,但不是让幼儿临摹,而且是设计了“请可爱的小白兔来做客”这样一个绘画活动。我们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玩,引导他们感受草地的茂密柔软,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即玩中观察。然后,根据小班幼儿特别喜爱小白兔等温顺小动物的特点,在室内设置情境,出示木偶小兔,通过表演向幼儿提出一系列要求,激发幼儿作画的愿望,即情境中培养情感,激发兴趣。接着,教师紧密围绕情境表演中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启发幼儿活跃思维、大胆想像的问题,如,“小朋友知道草长得什么样子、是什么颜色吗?”或者提供线索,如,“谁的草地大,草长得多,谁的草地就能吸引来许多的小兔”等等。教师既面向全体,又对那些有一定绘画技能的孩子提出更高要求,但决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画同样内容。幼儿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自然、迫切地进入了主动创造与表现的过程。这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兔奖励给孩子们。对作品画面丰满、色彩鲜艳、线条流畅、造型大胆的孩子多奖励些兔子,并仍以情境语言表述:“这片草长得又多又绿,小兔请了许多好朋友来。”这些鼓励会提醒那些落笔胆小或缺乏毅力以致画得不够好的孩子再努一把力。

  值得注意的是,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和幼儿兴趣之间的联系而创编故事,设计情境。在活动过程中,情境表演要自然、贴切地为教学要求服务,决不能牵强附会。特别要注意给孩子充足的创作时间,因此,情境导入应当简短、明了,并且突出教学要求。

  (四)变评价过程为过程中的评价,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整个绘画活动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的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并记录其思维闪光点,随时对积极思维、大胆想像的幼儿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思维、想像。

  这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幼儿参与的状态及思维、创作的动态过程,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作品和发现灵光闪现的儿童画,较之以往活动结尾处的评价要全面、准确。这种评价方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求老师有责任心、能不厌其烦;第二,要求教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好的表现及时加以鼓励;第三,要求教师具备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允许幼儿边活动边说话,以表达思维——这个年龄的幼儿喜欢自言自语、边画边说,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纪律而限制孩子说话。

  此外,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样做,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评价时,要从构思是否稚嫩,落笔是否大胆,画面是否丰富这些方面去评价。关于色彩,我们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喜爱单色线条画,可引导其自然选择搭配鲜艳色彩,而不作大块涂色要求。因此,对幼儿绘画的色彩效果不作过多的要求。

  在反思的基础上我们觉得要体现新《纲要》的精神“让绘画活动成为孩子感受美、表现美、体现美的有效途径。”就必须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绘画教学的专业特点进行相关的策略性指导:

  1、帮助幼儿摄入丰富的审美表象。

  (1)在各领域选择多种途径,给幼儿不同感官刺激来欣赏感知的对象。

  实施策略:扩大幼儿视野,帮助积累经验、将幼儿已有经验进行提炼、为幼儿提供平面的经验。

  (2)感知过程中,感知的内容应是科学的,感知的方法应是合理的。

  实施策略:感知的内容应是能够揭示事物的表现性(或审美属性)的特殊的感知、遵循一定的感知顺序进行感知

  (3)感知过程中的语言指导。

  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审美感知时的语言指导策略大致分为四种。

  实施策略:运用启发探索性语言、运用和蔼可亲的语言。

  2、对幼儿艺术体验进行加工。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实施策略:信任幼儿,相信幼儿的绘画创作有潜在的可能、减少幼儿绘画中的各种要求、给小班幼儿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

  (2)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3)引导幼儿进行想象体验。

  实施策略:教师在引导幼儿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达,以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状态、根据小班幼儿的情感发展特点及灵化特点进行“拟人”和“移情”。

  3、对小班幼儿操作表现的指导。

  实施策略:手的动作、手眼协调、手的控制能力、对工具材料的认识和初步运用、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

  总之,不要把孩子看成是美术家,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和鼓励,满足幼儿的表达欲和创作欲,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充分享受创作的快乐!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早期阅读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关注的几点问题    下一篇: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领域与对策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