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作文写作 > 写作指导 > 写作技法

“井底之蛙”作文审题及老师示范写

所属栏目: 写作技法  更新时间:05-21 点击次数: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一、试题回放

  19.作文(70分)

  人们曾讽刺对外界了解很少的人为“井底之蛙”;而今,人们又发现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 根据以上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二、试题材料解读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被铺天盖地的信息重重包围。人们猎奇搜异,寻求刺激,心气浮躁,似乎无所不知,又似乎什么也不懂。

  多少人陷入进退维谷无以自拔的困境,“知道”得太多。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面对当今社会如此纷繁复杂,鱼目混珠的海量信息,本来作为人之生存,只要择其所需,为我所用,也许就能获取更多的人生发展机会。可现在有多少人获取的信息贪多嚼不烂,滥得撑得脑涨,每天早晨起来,手机几乎要爆了,成千上万的消息充斥开来,来不及刷屏,来不及浏览。我们的生存状态已经被强控、被霸占、被劫持、被囚禁!在信息的围城中,人们失去了自我,焦虑、惶恐、迷惘。浮躁是幸福的大敌,只能带给你缥缈的人生。

  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不浮躁,如何让自己的身心都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自知,就是自我、就是平和、就是简单、就是专注。练就这份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的本领,就一定能够祛浮戒躁,坦然而平静地生活。这些才是对浮躁的彻底否定,把握自我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一种超然的智慧,更是一剂自我豁达的良方。

  写作时最好针对现时,有感而发,可以谈互联网时代“知道得太多”之弊之害之严重,亦可以反弹琵琶,诸如“坐井观天为何不可?”“信息爆炸不一定是坏事”。当然也可以就“多与少、宽与窄、得与失、繁与简、博与专”等话题进行辩证分析,只要联系现实均可以谈出有一定思辨与深度的文章来。

  三、教师的下水作文

  何处惹尘埃

  盐城市明达中学语文教师 张锐

  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自炫一隅风光,可笑的是盲目自负。知识爆炸,满屏心灵鸡汤,大道理野狐禅,随微信微博碎成一地鸡毛,呛得人食之无味依然硬着头皮无味去食,应接不暇身心疲惫。两者皆有一种可怜,知识都生了病,成一个“痴”字。

  还是庄子看得通透。他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知识固然重要,若生命没有诗意,一味认真,知识只是占有和炫耀,只能南辕北辙一路错下去。有限生命为知识所累,太划不来,皓首穷经寻章摘句的腐儒他看不起,《秋水》篇章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的河伯的臭美,他也要调侃几句。唯有他如翩翩飞来飞去的蝴蝶,出入于书袋和自然之间,萧散自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随缘自适,葆有光华。庄子的逍遥游,是内心逍遥的延伸和折射。

  人有了知识,难免有骄矜之态,这是内心贪欲所致。戒骄戒躁,或许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佛家儒家道家,无一例外都注意到了这点。佛家讲究戒,儒家讲究节,道家,为道日损。都是在做减法,祛除心灵的尘埃,有了一点知识的井底之蛙之叹,知识膨胀的夜郎自大,知之甚少的自卑迷茫混沌,都是知识生了病。难怪西方有俗谚,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钱钟书大方之家,学贯中西,去美国访问参观图书馆,主管得意得很,问钱的感想,钱说,我很惊奇这世界上有那么多我不需要看的书。苏格拉底逛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他也笑笑说有那么多他用不着的东西。钱钟书和苏格拉底对知识都有一种明朗的心态,没有霸占的贪欲,也没有夜郎自大的骄矜,更多的是一种平淡充和。

  如今网络世界,喧哗骚动,浮夸名利,又何止是知识生了病?精神的焦灼抑郁百病丛生,我们可以医治肉体的病,却忽视了精神的病变,自负,狂傲,喧嚣,拜金,汲汲于功利,少了一份内心的从容,闲适。繁荣的是物质,荒芜的是内心。周作人号知堂老人,这知识的知字如他笔下常常提及的茶,平和不做作,一杯茶,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慢而有味,如人生的求知,也是人生的况味。他有篇文章,“自己的园地”。这园子里种花莳草,都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是自己的文字,也是自己的心境。

  《坛经》里神秀说“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的偈语又有一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实,能摒除偏见自负愚昧,听谁说,谁来说,都不重要,只要内心有一份从容自然就好。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江苏省阜宁中学语文教师 张廷利

  因时代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的急剧膨胀,我们主观追求的知识空间越来越多,似乎我们不敢懒惰也不能懒惰,于是我们与时俱进,我们似乎无所不知。

  其实,我们惮于被人嘲讽为“井底之蛙”而孜孜以求,这很好,实际上,泱泱世界,我们终身运用于己的只是一技之能,只要在这一方面我们掌握了,掌握到极致时,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最终方能厚积薄发。

  事实上,我们所谓的无所不有也只是流于表象而已,以一点点蜻蜓点水就认为掌握了这门知识,实际上我们只是在疲于奔命而已,不应该不分重点,不切实际,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我以为信息爆炸的时代,广而取其精,文学名著浩如烟海,其实你也仅读一部分而已。读那么几本书,反复读,用一生的时间去读,读透,才真正理解,泛泛而读,不求甚解,似乎懂得很多,而根本上是一知半解。

  比如,那个失街亭的马谡,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应该说懂得很多,而恰恰是因为他们不能精于所学,变成了浅尝辄止,失败也是正常的了。

  某种程度上,淹死的人恰是会游泳的人,严格来说,是会点游泳技能的人,实际上,并非是真正的在水底遨游之人。

  如今,一方面有的人疲于奔命,应付于了解各种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又异常懒惰,因为身居陋室,可知天下事,电脑网络手机等各种通讯设施给我们提供了,而我们实地考察了吗?

  我们只是在书中看到了,我们没有了实际考察,我们怎能真正的懂得并掌握知识和技能呢?

  孩子们读了很多诗,真正弄懂了诗吗?没有,没有了体验,没有观察,怎能懂得诗的内蕴呢,又怎能真正形成诗歌欣赏能力呢?

  有一句诗“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学生们只看到是春天的景象,并没有看到农人的对于春天的渴求,写景中到底渗透着怎样的内在情感呢?

  原来农人们定睛察看泉水的一脉畅流是在对春天的渴望与憧憬呢?

  泉水通畅,才能浇灌出春机,灌溉好农田,这样,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春播做好了,希望种下去了,浇灌好了,我们种下什么,当然应该有浇灌,才有夏茂,秋收,冬藏啊。

  我们懂了吗,真正的懂了这些知识,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文章
来源 初中 教
师网 w w w.9 1 0
w.Ne t
上一篇:“唐太宗治理环境污染”材料作文范文    下一篇:议论文修改的几个有效的方法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