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生物论文

浅谈生物课堂的拓展教学

所属栏目: 生物论文  更新时间:2017-02-02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绵阳南山中学    粟 洋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课堂拓展教学凸显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教师通过拓展知识、创设情境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注重运用旁栏思考、小资料等可拓展学生思路;教师善于对错误和质疑进行分析拓展,能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通过实验教学的拓展可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拓展教学

  拓展教学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围绕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进行拓展,以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维层次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也层出更新,其中的一大亮点就是拓展教学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师,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示范研讨课,都会设置知识的拓展内容。没有拓展教学,总会感觉缺少了点什么,于是拓展教学就显得非常“必要”和“流行”。

  1  拓展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拓展教学正是具有了这一理论意义的教学方式。

  2  拓展教学符合生物新课标理念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生物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生物专业实践能力。”可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拓展教学是符合生物新课标理念基本要求的。

  3  生物课拓展教学实施的主要方面

  3.1拓展知识,创设情境,渲染激趣

  在实际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学生与一些教材的情境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从而导致新课内容不容易被理解。可能会出现教师忘我投入的讲解,而学生昏昏欲睡的场面。对此,教师就要有意识的通过拓展背景资料,烘托气氛,利于学生有兴趣的接受。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通过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材文字有关的现象、事实,简明扼要地引入新课,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这节课一开始通过Flash播放一段“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初中的知识,创设“营养物质怎样进入人体”的生物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热情。然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和要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讨论,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迅速地抓到问题的本质。如:当学生理解到“三大营养物质因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使其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这一认识后,通过讨论、分析这些小分子为何物?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学生就能提出各类小分子营养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并思考它们进入人体后的去路,起到拓展思路,有效掌握重点知识的效果。

  3.2  运用一些旁栏思考题、小资料拓展学生思路

  高中生物必修和选修本中有旁栏思考题96个、小资料92篇、课外阅读28篇。这些拓展性内容是高中生物教学不可多得的资源。其中一些旁栏思考题可用作上课开始时讨论的问题。使问题成为学习的线索,可以使已有的知识以及有待学习的知识组织起来,成为结构化的内容,在适当的支撑下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当结构。如遗传的物质基础这一节时,开始的问题:“你认为作为遗传物质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先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从理论上初步探究遗传物质的特点,这部分学习完了再来讨论补充答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用“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C和18O等同位素可行吗?”引发同学思考,不仅回顾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也对同位素标记法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所了解。此时,还可进一步问:同时用35S和32P标记一个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可行吗?如何把35S和32P标记上去呢?虽然有些问题造成了学习“困境”,但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当然,仅靠课本中旁栏思考题作为教学过程的问题情境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努力挖掘教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高中生物教学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方面的知识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但缺少它会影响问题的解决或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某些知识的铺垫。课本的许多小资料就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如:画细胞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曲线时,间期的形状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可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到间期分为三个阶段:G1期主要进行RNA和蛋白质的合成,S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G2期主要进行一些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间期DNA的变化应是:维持一段时间的2N(G1期),后逐渐上升至4N(S期),再维持一段时间的4N(G2期)。

  3.3 将学生认知的错误和质疑进行分析和拓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对话的过程,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再详细的备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教师不仅要在课前精心预设,更要及时捕捉课堂上的动态的对话质疑,在拓展研究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如讲解《生物的生殖类型》过程中,有学生就对蜜蜂的生殖归类产生质疑,从而引出“孤雌生殖”。另外,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错误中找准突破口,因势利导进行拓展,在辨析中让学生发现并改正错误。在《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一课中,有不少的同学错误认为“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有关,甚至成正比关系。其实只要认真读图就能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发现一个细节:除了“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以外,还注意“头面部代表区的位置与头面部的关系是正立的”。这样拓展使知识点细节化,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3.4  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拓展

  生物高考不再单纯考查课本上的实验,拓展型和自主设计实验成为实验试题的主流,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侧重实验的改进与评价能力、实验的设计能力,如何实现学生能力的发展成为实验教学的突破口。

  在学生做实验和研究性课题时,应不失时机地分析现象启发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如:植物的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中,课本要求用滤纸、棉花等固定种子,有同学觉得不好,通过不断探索,发现用少量的琼脂制成的胶状物,可很好的固定玉米,又能为其提供足够的水分,而且透明易于观察根的生长方向。还可将本课的实验拓展出几个小实验:如研究生长素的产生与光是否有关、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重力影响生长素分布实验等。特别强调的是:对于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设计思路及生理作用的考察是高考中的常考内容,适当拓展相关实验进行变式训练,这样针对性极强。

  又如: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可拓展出一些小实验: 模拟两个相同的纯合亲本的杂交(DD ×DD、dd ×dd);模拟两个不同的纯合亲本的杂交(DD ×dd);模拟纯合亲本与杂合亲本的杂交(dd ×Dd、DD×Dd);模拟孟德尔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这样使得教学过程变验证实验结论为探究实验过程,变单一学科知识的探索为综合学科知识的整体学习,变单一实验操作为实验整体方法的学习,从而打开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思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式教学是对生物教学新的探索,它扣合了生物教学的宗旨。进行拓展式教学既能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学生的思维领域,又能发展学生的生物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新课改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来挖掘生成性拓展以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外国教育资料, 1999, 149(01):35-39

  [2] 戴赟 俞佩芳 《谈中学生物学探究性拓展实验》生物学教学 . 2005年8期

  [3] 项红专 《 科学探究和科学精神培养》 全球教育展望,2003 ,195(11):69-71

  [4] 王义堂、田保军等著《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2004年3月版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下一篇:浅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