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小学科学论文

科学课如何有效提问

所属栏目: 小学科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0-01-09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课堂提问有时会遭遇“冷场”,为何会造成“冷场”?如何有效地提问?本文从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若干案例出发,谈谈提问设计中的误区与对策。

  误区一: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

  案例:这是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创设情境:在一杯水里不断地加盐,它能不断溶解吗?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老师问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学生作沉思状,却很少有人举手。

  分析及对策

  问题过大,缺少支架,思考难以入手。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呢?”这似乎成了科学课上的一句不能不说的话,但从上例中可以看到,这个问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显然太大了,让他们无从下手。正确的方法应该是: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明确问题:一杯水有多有少,盐的多少怎么算呢?明确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再让学生设想实验需要的材料,考虑实验方法;

  最后将“问题、材料、方法、步骤”各要素统一到研究计划的制订当中,逐渐形成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误区二:我们怎么来描述呢?

  案例:这是某次小学科学研讨活动,教学内容是三年级的《比较水的多少》。教师先让学生用相同的一次性杯子比较出两瓶水的多少,再用“多4勺”、“多1厘米”、“多3个瓶盖”等方法描述水多了多少。这时教师试图引导学生用“毫升”来描述水的多少:

  师:厘米数、勺数适合描述水的多少吗?

  生:适合。

  师:真的吗?

  生:(少部分学生)不适合。

  师:“水的多少”我们怎么更好地进行描述呢?

  分析及对策

  问题不明确,缺乏引导,学生揣摩不透问题所指。

  教师的目的是引出对标准量的讨论和介绍量筒,可事与愿违。学生不断揣摩老师意图,还是不明白老师究竟还要他们说什么。

  小学科学是启蒙教育,三四年级的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还较弱,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推理还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生活原型。此时,如果用生活原型或其他相关材料作思维诱导,学生会无话可说吗?

  误区三: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案例:这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的探究活动。教师提供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萝卜、带盖的空瓶、橡皮等材料,用排列法研究大小和轻重对沉浮的影响,但看不出大小、轻重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师:物体的沉浮真的跟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吗?问题出在哪里呢?真的没有关系吗?我们接下来该怎样办呢?

  课堂出奇地安静,学生低头思考,面有难色。

  分析与对策:

  问题转换过快,缺少思考,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

  在实验前,学生根据基本的生活经验,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大小和轻重有关,是“清楚”的,可初步实验后又看不出关系来,原来“清楚”的认识又模糊了,怎么回事?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来得及思考吗?再从研究方法来看,用排列法来研究也不尽合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时从两个维度关注同一个物体,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学生的思维迷失了方向,用“我们接下来该怎样研究呢?”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后续探究活动,显然不是上策。

  教师可以用以下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转化前概念:

  1.出示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五个正方体,实验演示后提问学生:现在大小与沉浮有关吗?

  2.出示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五个球,实验演示后提问学生:现在轻重与沉浮有关吗?

  3.将以上材料混合,实验演示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现在物体的沉浮与大小、轻重又有关系了呢?

  这样材料出示的顺序体现出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对材料的深刻认识,使学生对物体的沉浮认识不断向“既关注大小,又关注轻重”的方向发展,这实质上已指向物体的“密度”了。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材料结构紧密相关,教师要善于分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设计好问题,让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来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上“玩”出学问    下一篇: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偶然”与“必然”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