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数学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所属栏目: 数学论文  更新时间:2022-07-08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摘要】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索,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探究式教学活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被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们接受并运用,但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不尽人意。新课改的今天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探究式活动如何设计?如何高效的展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科学设计探究过程,突出探究重点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基础;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积极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灵魂。

  【关键词】数学课堂 探究活动 有效性 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广大教师经过探索和尝试,已积累了不少的实践经验。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许多教师在探究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或困惑,在采用探究性学习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时,存在许多误区,导致课堂探究性活动多样的形式化、表面化,缺乏有效性。结合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本人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总结的认识和看法。

  一、影响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原因

  1.探究活动的设计缺乏趣味性和时代性。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的时间,而情境本身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性的比例甚低。

  2.探究性问题设计缺少层次性和思维、创新的含量。问题设计过于简单,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的空间,学生只是层面话的形式参与,而难以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想象的神奇。

  3.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一方面学生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习惯被动地接受,没有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由于问题的设计过难,与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存在差距,致使学生出现思维空白,无法深入探究。

  4.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不佳。从形式上看轰轰烈烈,但学生缺乏探究情感和探究过程,只是随波逐流,课堂组织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前提

  问题既是探究的起点,又是探究的动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直处在“解决问题”的状态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使他们乐于探究,主动探究,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

  1.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如教学应用题时,可将文本例题中的数量关系保持不变,把题中的“人”改为我们生活中的“人”,把题中的地名、校名改为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地名、校名,从而提出符合实际的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把文本资源进行一些巧妙地整合,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

  2.创设充满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交替随时可能给学生造成矛盾冲突。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些矛盾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温度”的认识进行一些讨论和交流,在指导学生在自制的温度计上表示某天某个城市的温度时,学生很快表示出了零上的温度,但在表示零下的温度时却难住了。教师根据学生这一认知冲突,引入课题,提出探究问题。

  3.创设具有“热点”性问题的情境。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对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自然有些了解,数学课堂中创设具有“热点”性的问题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教学“降价、打折销售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商店 “打折促销”、“降价促销”等问题,出示一些具体实在的数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甚至可以让学生到商店中去收集一些具体数据来编排成课堂情景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科学设计探究过程,突出探究重点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有效性的基础

  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若干个环节,如果拘泥于完成全部探究过程,显然时间不够。要想在45分钟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则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设计,对45分钟合理分配,尽量避免无效时间,避免无效环节,让目标落实步步为营。

  1.把握探究重点,合理分配时间,避免无效时间。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显然,最近发展区是探究重点,要力保重点内容有足够的时间突破。如果我们在学生现在发展区用时过多,那么这段探究时间则是无效的。

  2.把握探究关键,精简探究活动,避免无效环节。

  对于一个主题,教材中往往安排三两个探究活动,一个活动有时还要二次探究三次探究,因此,找准探究关键,删繁就简,避免无效环节是进行有效探究的重要策略。

  3.设计分层目标,步步为营,避免盲目探究。

  人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总是由不会到会、由模糊到清晰、由片面到全面,探究过程也应逐步展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能无的放矢。设计有发展梯度、符合逻辑规律的过程,学生发展自然顺畅,学生的认识和能力在环环相扣的探究过程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的有效指导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

  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课堂探究中,作为主导的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支持者,不仅要在课前进行探究过程的科学合理预设,还要在课堂探究中进行有效的调控与点拨,更要对学生探究所需材料进行提前准备,需要对学生探究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总结并寻求合理、科学的方案,这些都是对学生课堂有效探究的有力支持。

  1.在进行探究活动之前教师通常应准备好一个提问或者讨论的框架。

  探究的起点是什么?探究的目标有哪些?探究过程经过哪些中间环节?以及如何达到探究的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动态变化,采取灵活而恰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的探究进程;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准确定位,以便决定下一步探究的方向和选择引导的策略,而不至于在探究过程中过于随意而偏离教学目标。

  2.加强对探究活动过程的指导,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基础。

  因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中才有话可说,才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摆脱那种“少数人说话,多数人旁听”的低效教学活动。因此,教学中要先指导学生独立分析、思考,然后开展合作探究。如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圆形纸片,独立的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思考有什么发现,然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出圆的特征。这样的探究学习,才能让学生全员参与,达到探究目的。

  3.教师的适时调控能保证探究活动有序地进行。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4.用有效的材料减少无关干扰。

  学习材料的介入给课堂带来生机,同时也带来了干扰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散学生注意力,操作技能不熟练还可能浪费有效时间。因此材料选择要有效,使用要有序,呈现要有时。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身处地,以学生的认识为起点思考学生的思维路径,可能会想到什么方法,需要什么材料,据此准备探究材料,应是最有效的帮助。

  (四)积极的思维参与是提高数学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的灵魂

  学生的探究容易受素材的影响,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就是因为老师不关注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地去探究、思考着进行探究,这样就使孩子们的探究质量大打折扣,有可能课堂上“热火朝天”,实质上学生却一无所获。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点上尤其重视学生的思维参与。

  1.动手操作前要周密计划、指导有方。

  为什么我们数学教师往往会摈弃活动,改为讲解呢?那是因为,活动的效果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活动的组织能力低下,学生在动手时,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性思考问题,搞的热闹,却无实效。所以,教师要周密计划,包括活动素材的课前准备,活动分小组进行,安排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动手,不是人人都来操作,如何巧妙配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谁记录,谁做中心发言人?这些都要通过教师多次的活动课,才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活动探究习惯。

  2.探究时方法要灵活。

  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正确的,教师不应过多地约束学生的多元思维,限制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才能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探究。

  3.交流时要质疑和反思。

  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听者要有质疑,说者要有反思,大家在思维碰撞中提高。结论得出要重于证据,要符合逻辑。

  新课程下,要使学生三维目标获得发展,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只有老师们优化探究活动的策略,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每个操作环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情境,给足时间与空间,放手让学生体验和亲历探究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使我们的课堂“绚丽多姿”,“精彩”,“亮点”让人耳目一新,师生在互动中得到了共同发展。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解习题    下一篇:初中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探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