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范文 > 学科论文 > 班主任论文

对中学生德育教育问题的探讨

所属栏目: 班主任论文  更新时间:2023-08-23 点击次数: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的工作方法。”然而班级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种突出现象,即由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尽管年轻学生的可塑性很大,但作为高中生,他们的自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德育教育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结果出现了一些片面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乃至表现出对学校德育教育的“逆反心理”,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使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吃力。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我想谈谈看法。

  一、德育教育工作存在问题的表现

  1、德育现状与社会改革出现不适应的矛盾。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等环境对德育有教大的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平等、公平交易原则反映到学生的道德上则是过分强调索取、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许多学生认为社会上只讲求利益,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金钱就是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导致拜金主义在一定程度泛滥。

  2、家庭教育的急功近利带来的问题

  学生家长重智轻德,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甚至把自己的“成人本位”社会价值取向直接传递到学生的心理,认为孩子如果按传统教育,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集体观念、谦让、乐于奉献的人,那么孩子就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社会,若按政治课讲的那一套去做,孩子则非傻不可。许多家长对自己孩子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忽视或偏袒,造成与学校教育相反的效果。

  3、学生选择能力的误差

  高中生自身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部分学生以自己的兴趣、态度来认识事物,表现为学生对传统教育冷漠与疏远。对“新潮”事物和时髦行为诸如染黄发、剃光头、戴手饰、佩手机有一种特殊偏好,只从个人生活境遇出发,以个人的情感和态度看事物,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遗传素质和认知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而社会生活环境影响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而实际上隐藏巨大的诱惑,学生缺乏鉴别力的应对性,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异化,故意嘲弄、奚落某些规范的道德行为和标准,以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主体人格。

  2、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虽讲究品德教育,但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依然是灌输空洞的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的教育内容。形式单一不够灵活,方法刻板不够生动,大话连篇;只注重资料台帐是否齐全,做表面文章,使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表现为学生的双重人格——思想观念与行为表现不一致。

  3、教师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或根本不重视德育教育,尤其是受升学压力影响,只注重书本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传授和谆谆教导,思想上轻视了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缺乏辩证的思维去对待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还认为思想教育是学校或班主任的事情,与己无关,从而使学校和班主任表现出对消极现象穷于应付和不能适从的状态,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各种变化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德育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对策

  1、“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自从逐步贯彻新课程标准以来,中学教材的课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贴近学生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了对学生美好品德的培养。作为任课教师必须一方面重视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坚持“内因依据论”原理,把社会需要、历史责任、人类理想、社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和外因作用转化成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和动机,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情感,从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

  2、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期望为智慧的化身、真理的代表,这种过高的角色期望使教师不能有一点闪失,否则会影响教师角色的履行效率;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保证,这种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和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必须致力于人格形象的塑造。首先必须具备强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这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都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其次必须具备创造力,抛弃保守、守旧思想,在信息瞬间万变的社会中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课堂教学;再次,必须具备一颗平常心,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对那些引起人们混乱的事情能保持一种平静、泰然自若的态度。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师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会引导学生助人为乐;教师的责任心会引发学生的使命感;教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会激发学生的不断进取精神。

  3、注重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

  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遇到一些社会热点或焦点问题,与课堂思想教育发生碰撞、矛盾,这时教师不应回避,而应有比较地选择具有代表性、有价值性的问题,采取演讲、对比、讨论、辩论等教学方式以澄清是非。如,我在高二哲学讲“人生价值”时,针对学生普遍有“市场经济社会谁不追求个人利益,我没有象社会蛀虫那样侵吞国家利益就已经很了不起”的想法,展开讨论“贡献与索取谁第一位”。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2)社会属性要求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3)为什么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4)个人如何为社会、他人作出更大的贡献?讨论中,列举的李向群、郑培民等这些在新时期默默奉献、甘愿献身的英雄模范事迹,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中学生普遍存在虚荣心,比吃比穿风气盛行,只图享乐,不图进取。面对这种状态,我举办了“新时期要不要提倡艰苦奋斗”的辩论赛,学生通过激烈的辩论,提高了洞察力、辩别力,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4、树立大德育观

  大德育观即德育的社会观,具体要求是德育要从我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上去思考、观察各种德育现象,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整个社会的大潮中去探索思考。在学校树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思想,即:全员---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人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学生所有教材都是教材,充分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全过程---将学校所有活动均视为德育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全面渗透思想德育教育,形成“人人都抓德育,事事与德育有关”的德育工作环境。

  5、创造良好的课外活动空间,做好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和相互补充。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理论的生命来自于实际运用,课堂上教师精彩的讲解毕竟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实践和自我教育,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性课程的学习等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如,对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我校采取让每届学生都有机会去参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让学生去聆听、去感受,从而使学生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念;对于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教育,组织观看“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电视片,让学生去体验、去回味,明确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矛盾时,牺牲个人局部利益以服从国家全局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组织贫困生开展校内“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去进行主体德育的教育。

  四、一点体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建设六大方面内容,而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学生面对实际,在思想上有迷惑、有徘徊,作为教学工作者,只能创造有利条件,知难而进,迎接挑战,用真理和人格力量去担负起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责。当然,困难与压力很大,但只要我们平时坚持努力去做,就一定会有成效的,这是对我们的学生负责,对我们的民族负责。


源初 中教 师*网 w Ww.9 1
0w.net
上一篇:浅谈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    下一篇:浅谈中学德育教育方法
推荐资讯